古城溫哥華的歷史及風貌/光年



前言:因為談及加拿大西岸的古老城市新西敏市,光年兄提供了與「溫哥華」大有淵源的「古城溫哥華」的資料及風貌。對城市歷史有興趣的朋友,藉此可更了解美加兩國時而友好時而敵對的矛盾關係。(by flower)

古城溫哥華 / 光年

昨天我去過溫哥華﹐嗯﹐不是加拿大的溫哥華﹐而是古城溫哥華﹐比新西敏市還古老的城市。

Simon Fraser 是由陸路最早抵達加拿大西岸的歐裔移民﹐那時是一八零八年。其實十六年前﹐一七九二年英國皇家海軍Captain George Vancouver早就已經由海路橫越太平洋抵達北美的西岸探勘﹐當時還遇到比他早來一步的西班牙探險隊。

George Vancouver先抵哥倫比亞河口﹐再沿海岸北行﹐到阿拉斯加附近。就好像Simon Fraser 有一條河取了他的名﹐George Vancouver也有一座山﹐有一個大島﹐和一座城以他的名字命名紀念。英國將哥倫比亞河以北的地區列為屬地﹐稱為 British Columbia。古城溫哥華並不建在加拿大的現址﹐而是在哥倫比亞河下游北岸﹐現今美國波特蘭市的對岸。

北美西北地區的山林和海岸生產許多動物的珍貴皮毛﹐成為當時歐洲貴族們喜愛的搶手貨。古城溫哥華﹐傍著哥倫比亞河﹐在一八二四年成為英屬的皮革貿易重鎮。

一八四六年﹐British Columbia丟失哥倫比亞河的北岸地區﹐包括古城溫哥華。一八五八年﹐殖民地的總督才選擇菲莎河畔建都城。西敏市原是英國倫敦的皇宮所在地﹐殖民地的新城就依此命名。

一八六六年﹐溫哥華島上的Victoria維多利亞取代新西敏市成為殖民地的首府。

一八八七年Canadian Pacific Railway加拿大東西兩岸跨洲的火車線通到西岸。火車隔著海峽﹐上不了溫哥華島﹐便將西岸的底站取名溫哥華﹐聊表意思﹐自我安慰。沒料到﹐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造就了加拿大現今的新城溫哥華﹐從此她的名聲遠遠蓋過位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古城溫哥華。

古城溫哥華是一九六五年在哥倫比亞河北岸原址重建的﹐現今屬美國國家歷史保留區

城內的建築除了行政中心﹐生活起居的屋舍外﹐主要就是皮毛貨品的交易和儲藏設施。一八二五到一八四三年間﹐此地是英屬哥倫比亞HBC哈得遜灣公司的營運中心。城內如今仍懸掛英國HBC的旗幟。

古城的城牆以尖木圍繞﹐有瞭望塔﹐警鐘設施﹐還備有火砲防禦工事。



城門外有英式花園﹐種有奇花異草﹐還有各式農作物﹐包括玉米﹐南瓜﹐煙草。另外還有一片果園。河裡有魚﹐山裡有獸﹐一番耕獵﹐倒也是自給自足。
▲一八四六年﹐古城溫哥華歸屬美國。英屬哥倫比亞HBC才將貿易中心遷至維多利亞。一八四九年﹐美國陸軍在附近建營區﹐一直營運到今日

古城溫哥華旁的Pearson Airfield是美國營運超過百年的老機場。一九二三年﹐東西兩岸的首次直飛﹐一九三七年﹐蘇聯飛行員首次穿越北極直飛﹐都是在此機場降落﹐完成歷史記錄。嗯﹐當然還有二零一二年﹐光年親臨拜訪的歷史記錄。


Comments

  1. 照片裡這位是光年兄家的公子吧?想必與光年兄父子倆感情深厚,上回一起去拍日蝕,這回還陪著去爬山...^^

    ReplyDelete
  2. 是washington state 的vancouver,原來是這樣子。

    ReplyDelete
  3. 建議弄張地圖,標示相關的地點,比較好理解。

    ReplyDelete
  4. Serena原來知道有這麼個溫哥華嗎?我原來聽過,但不知原由,以為只是原住民的某個雷同地名。

    ReplyDelete
  5. 對哦,弄張地圖!(光年兄有空弄嗎?...^^)

    ReplyDelete
  6. 上頭照片中的古城溫哥華﹐只是一個觀光的歷史景點﹐過了下午五點﹐城門一關﹐就上演一齣十足的空城計。

    古城外才是華盛頓州現今真正的溫哥華﹐一個現代化的城鎮﹐有十六萬居民﹐絕大部份是白人﹐華人很少。

    由於兩州的財源收入採取不同的方法﹐華盛頓州不收個人所得稅﹐而奧瑞岡州不收購物稅﹐於是溫哥華有許多的居民﹐跨河到波特蘭市消費﹐享盡兩頭的利益﹐但也因此降低本身的商業競爭力﹐限制了都市的發展。

    北邊三百哩(約五百公里)外﹐加拿大的溫哥華﹐雖比南邊美國的溫哥華年輕六十歲﹐卻是個西岸的大都會﹐有六十萬人口﹐其中百分之三十是華人。

    美國的溫哥華位於華盛頓州的最南端﹐哥倫比亞河的北岸。

    華盛頓州的網上地圖

    古城溫哥華的網上地圖

    ReplyDelete
  7. 我心裡就在想:怎麼這古城就跟咱們的紅毛城差不多啊?...原來還有”城外”...^^

    大溫地區近年華人人口比例大增,恐怕有百分之六十了。前兩週自德國來的朋友在我住的城市逛了一下,很吃驚地說:”全城的招牌居然沒看到一個英文字!”....哈哈哈!想當年我來時,可沒半個中文招牌呢!

    台灣的朋友們鬧不明白咱們這兩溫是怎回事,晴陽想看的地圖應該是指出加拿大溫哥華與美國溫哥華的地理相關位置,那可能有些麻煩,就算了...^^

    可以問光年兄一個題外話嗎?
    美國是不是有些大學的獎學金只開放給美國公民?原先我們以為美國大學都有獎學金可以申請,近來風聞有些只提供給公民。因為您家公子也在大學就讀,應該比較清楚這狀況,所以冒昧問一下...^^

    ReplyDelete
  8. 之前聽說過,但沒有去過,以後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ReplyDelete
  9. 若是公立學校﹐因為部份財源經費來自納稅金﹐或許就會有外地生資格的限制。即使是本地生﹐獎助學金的資格取捨﹐也不是以學生的成績為標準﹐而是根據父母親的收入或學生的特殊才能來決定。一般中上家庭的子女得到助學金的機會微乎其微。學費也分本地生與外地生不同。很多人第一年不符合本地生的資格規定﹐但將自己的住所遷到學校的所在地﹐第二年填表就開始變成本地生。

    一般私立學校得不到稅錢的貼補﹐所以學費較高﹐但外地生與本地生一視同仁。很多私校或私人設立的特殊獎學金﹐資格完全由捐贈人決定﹐外人包括學校當局無法置喙。

    一旦到了研究所﹐不分公私立學校﹐外地生也有得到獎學金的機會﹐否則收不到學生。

    本地生部份付出的學費在報稅時可得到減稅的優惠。另外很多獎學金不過是變形的借貸﹐將來畢業後要分期還回的。

    ReplyDelete
  10. 歷史的發展﹐常常一起事件引帶造成另一事端﹐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美國東岸初期起家﹐十三州共議建國﹐逐步向西一路拓展。一八零一年﹐傑佛遜擔任第三任總統﹐當時的領土勢力範圍﹐止於密西西比河以東。

    當時美國內陸的貨物運輸有賴於密西西比河暢通的河運﹐但是密西西比河河口的戰略地位﹐新奧爾良港被法國控制﹐令傑佛遜非常擔心﹐認為會影響美國未來的的商業發展。

    傑佛遜在還未當總統之前﹐曾經當過駐法大使﹐自信對法國有足夠的了解。一八零三年他派了一位密使帶了一千萬現款赴法國﹐意欲向拿破侖購買新奧爾良港。

    拿破侖當時對稱霸歐洲比對征服世界更有興趣﹐他和傑佛遜的密使討價還價﹐將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方﹐以一千五百萬全賣給傑佛遜。兩個強人之間的瞬間談判﹐一夜之間造成美國的領土加了一倍﹐邊界往西移到了落磯山脈。

    傑佛遜得到了新土地﹐馬上組織向西的探勘隊。一八零四年五月十四日Lewis and Clark 兩人奉總統令﹐率領三十三人﹐沿密蘇里河上溯﹐闖往西部蠻荒之地探險。十八個月後﹐一八零五年的十一月二十日終於抵達哥侖比亞河口的太平洋邊。一八零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探險隊安然返抵聖路易。

    探險成功消息傳出﹐引起許多人的好奇﹐紛紛繼起傚法。一八一一年起﹐先是獵人從事皮毛的貿易﹐後是求取機會的移民﹐沿著Oregon Trail﹐源源不斷地湧向西北岸地。

    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方﹐本來號稱法屬﹐但只有少數法裔加拿大人的據點﹐大部份地方還是由印第安人控制。美國人在新買的土地上向西進行實質佔領的過程中﹐北邊的英軍卻幫助印第安人抵抗﹐最終導致美國與加拿大一八一二年的戰爭。

    一八一八年﹐美加達成停戰協議﹐以北緯四十九度劃定為美國人向法國新買土地的北界﹐至於落磯山以西的西北區﹐雙方暫擱主權爭議﹐共同開發。

    Fort Vancouver 的英國主管John McLoughlin 違背上級命令﹐在二十二年的任期中﹐幫助無數美國西進移民在奧瑞岡定居。

    當時美國承認北緯五十四度四十分以北的海岸線屬於當時俄國在阿拉斯加的勢力範圍﹐而英國承認北緯四十二度以南屬於墨西哥控制﹐英美之間對中間這塊西北領土如何劃分沒有共識﹐但雙方卻都沒有意願再打一場仗。

    一八四六年﹐美國準備專心與墨西哥為德州及加州的土地打仗﹐不願兩面受敵﹐於是與英國達成協議﹐將北緯四十九度延伸到西岸﹐南北劃分做為美加兩國的邊界。Fort Vancouver 於是一瞬間變成屬於美國的勢力範圍。

    協議簽定後﹐英國命令John McLoughlin 將貿易中心由Fort Vancouver 遷移至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John McLoughlin 派了手下去執行命令﹐自己卻留下在 Oregon定居。至今﹐John McLoughlin 被人尊稱為奧瑞岡之父。

    ReplyDelete
  11. 好看的歷史。再謝光年兄!

    ReplyDelete
  12. 哇,太好了,找到蛛絲馬跡了。我猜就是在這幾次劃分土地時,BC省把省會遷到溫哥華島上的維多利亞去的。當時劃分時,有規定省會所在不能被劃進去,所以才一夕之間把省會從新西敏市遷到維多利亞去。

    如果能找出溫哥華島的經緯度,大概就能解除我心中這個疑惑?

    ReplyDelete
  13. 關於獎學金還有一小小疑問,光年兄說的本地生與外地生,是以戶籍為憑?或國籍?加拿大人把戶籍遷到當地,也能算本地生嗎?

    ReplyDelete
  14. 我弄一張地圖來參考一下:

    A 是位於美國Oregon州的古溫哥華
    B 是位於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的溫哥華
    C 是British Columbia省會所在地,位於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市。
    今古溫哥華相關位置

    相較於亞洲國家的國界大多以天然屏障作界線,美加兩國的國界,實在很”君子”...^^

    ReplyDelete
  15. 另外我也查到,溫哥華島正位於北緯49度上,可見最後英美兩國以北緯49度為界時,英國為保住溫哥華島,把省會搬到維多利亞去。太好了!光年兄幫我解了一大惑。

    從上面我附的那張地圖上,可以看到美加兩國的國界,到了溫哥華島那兒繞了下去,若不是因為省會在Victoria,大概溫哥華島也會被切為兩半,一半歸英國,一半歸美國。...^^

    溫哥華島面積等同一個台灣,但人口大約只有二十萬。想像一下,台灣島上如果只有二十萬人口,那不知道有多舒服...^^

    ReplyDelete
  16. 每個學校的入學申請資格和錄取標準不盡相同﹐很難一概而論﹐再說﹐跨國比跨州要複雜許多﹐外籍學生變成本地生可能困難重重。

    與其自我想像或道聽途說﹐最好還是參考學校的Catalog﹐或上該校的網站﹐先看看它們收取學費是否分本地生(resident)和外地生(non-resident)兩種。如果是﹐再研究看看該校的本地生究竟是如何定義。然後根據學校的規定﹐想辦法滿足它所規定的資格條件。第一年不夠格﹐第二年未必不行。

    學校評審完全依據學生填寫的申請表格﹐只要不做假﹐合乎規定﹐就不致於被刁難。譬如說﹐如果某學校接受一年以上本地銀行的存款戶頭為本地生的證明﹐那麼就提早以孩子的名字開戶頭﹐不要臨時抱佛腳。還有開學以後﹐所有填寫的表格﹐不要再填外地的通訊地址﹐免得自找麻煩﹐諸如此類。

    學校的Catalog有許多有用的資料﹐高中時候我們帶孩子去看學校的時候﹐一定到學校的書店買本Catalog﹐帶回家仔細研究意欲主修科系的課程。

    ReplyDelete
  17. 謝謝光年兄寶貴經驗談,孩子早有開戶(需要美金戶頭嗎?),我想辦法弄幾本Catalog就是...^^

    ReplyDelete
  18. 一八四六年﹐溫哥華島是個獨立的殖民地。英美延伸北緯四十九度的界線到大陸海岸﹐協議中就保持溫哥華島的完整﹐當時新西敏市尚不存在。二十年後﹐淘金潮帶動大陸的經濟發展﹐溫哥華島決定與英屬哥倫比亞合併為同一個行政區﹐才引發搬省會的議題﹐造成維多利亞和新西敏市之間的競爭。

    ReplyDelete
  19. 哈,原來如此!看來我太一廂情願了!..^^

    ReplyDelete
  20. 當潛水夫很久了...^^
    既複習了地理也深入了一些歷史!

    好樣的, 光年兄!

    ReplyDelete
  21. 光年兄,依照歷史年份來說,您是對的,但我發現,把省會搬到維多利亞卡位的說法,好像很普遍存在溫哥華耶。我之所以有這印象,好像是我移民前到加拿大玩的時候,聽導遊說起的。
    這兒有篇自認是加拿大通的華人寫的文,也是這個說法,給光年兄參考看看:
    有關加拿大知多少?
    關於維多利亞成為首府的事,他寫在第七點。

    ReplyDelete
  22. 呵呵﹗網上看來的東西﹐有時還是有查證和過濾的必要﹐包括自己曾經寫過的。

    美國駕蓬車向西拓荒的早期移民﹐所面臨的一大天然阻礙﹐就是橫亙於途的高山峻嶺。我們現在看這些高山﹐覺得景色優美﹐而移民們當時看到時﹐卻一定感到恐懼可怕。

    想到這﹐突然就讓我懷疑起上頭我寫的那段關於東西兩岸首次直飛的歷史記錄﹐當初的首飛又是如何翻越萬呎高度的山嶺﹐來到美國西岸﹐降落在華盛頓州溫哥華的Pearson Field﹖畢竟一九二三年的飛機還很簡陋﹐不像今日的噴射客機﹐飛在雲層之上。想想﹐有點不安﹐於是深入調查﹐結果發現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Pearson Field的飛行聯隊長﹐於一九二三年五月二日﹐與另外一位飛行員一起駕機由紐約起飛﹐經過二十七小時的直飛﹐降落在加州聖地牙哥的機場。聖地牙哥在南方﹐他們飛行的路線﹐越經了沙漠﹐避過了崇嶺。儘管如此﹐這也算Pearson Field的記錄。

    然而對陸上西行的移民而言﹐沙漠比高山峻嶺更為傻大﹐因為谷裡充滿死亡的回音。

    ReplyDelete
  23. 才在stone那兒討論搜尋引擎與正確知識來源的輔佐工具之間的關係,就看到光年兄這則留言。

    我說年紀不小,學問不少的光年兄,也是從搜尋引擎(google?)找到資訊,再從自己過往import的知識與學問裡感測到找到的資訊正確與否,所以stone主張從紙本獲取知識的觀念是正確的,先在腦中建立資料庫,才有能力判斷外在資訊的正確度。...^^

    ReplyDelete
  24. 所以東西首航並沒有飛到華盛頓州的溫哥華而是飛到南加州的聖地牙哥?

    呵呵,充滿死亡回音的沙漠,可就不”傻”了!

    ReplyDelete
  25. "Vancouver! Vancouver! This is it!" 無線電傳來一陣情緒高昂的聲音﹐然後接著而來的卻是一片寂靜。不論這頭如何呼叫喊話﹐那頭不再有任何一絲回應。

    這天是一九八零年五月十八日母親節﹐清晨八點三十二分﹐三十歲的地質學家David Johnston向位在華盛頓州溫哥華的母站﹐進行了他今生最後的呼叫。

    營救直升機按照先前的計劃﹐迅速趕往離聖海倫火山六英里(十公里)外的觀察站﹐但那兒早已被火山噴出的灰燼完全掩埋﹐再也找不到David Johnston和旅行車的痕跡。

    沉寂一百二十年的聖海倫火山﹐在那年的三月中開始蠢蠢欲動﹐警方將火山的週邊十英里處劃為紅線疏散區﹐紅區裡面只有兩個人﹐一位是David Johnston﹐他在鄰近的另座山頭觀測火山的動態﹐另一位是八十四歲的Harry Truman。

    過去五十二年﹐Harry Truman都一直在美麗的山腳湖畔經營度假村。他相信自己很安全﹐拒絕接受警方的疏散令﹐一輩子心愛的山頭絕不會背棄他。然而五月十八日﹐清晨一場地震﹐造成聖海倫火山北坡滑落﹐內部岩漿橫向爆發﹐在一兩分鐘內就將十里外的度假村埋葬在幾百呎高的沙土之中。大地的母親﹐聖海倫火山﹐畢竟還是背叛了山腳湖畔子民和他養的十六隻貓。

    火山噴出的高溫塵煙﹐以噴射機的速度向外擴散。所經之處﹐百呎高的巨木森林﹐摧枯拉朽﹐應聲倒下。火山塵煙不理會警方設立的十里警戒線﹐一路狂奔到二十里外。成千上萬的鳥獸魚蟲﹐瞬間化為烏有。雖然有幾百人獲救﹐但還是有五十五人在警方認定的安全區裡喪失了生命。幸好這天是星期日﹐附近林場的工人大都休假回家。

    聖海倫火山爆發的時候﹐我人在紐約。人生總會遇到幾次會讓自己極度震撼的新聞事件﹐像九一一﹐像聖海倫。事發當時﹐我總是會對自己說﹐將來有機會﹐一定要親臨現場。三十二年後﹐總算輪到我出發一睹聖海倫火山的機會。

    九月一日早上﹐飛機在波特蘭機場降落﹐辦好租車手續﹐馬上渡過哥倫比亞河﹐向華盛頓州的聖海倫火山一路飛奔而去。

    ReplyDelete
  26. 光年兄在預告嗎?呵呵,續集更精彩?...等你照片啊!..^^

    聖海倫斯火山爆發的事,是溫哥華市民的夢魘,開車南下到加州時有經過,友人之間傳聞,隨時會再爆發,而下一次會更厲害。言下之意,溫哥華的美景不保旦夕。

    所以,下回光年兄要是北上,不妨多飛幾百公里,來溫哥華看看,說不定那天地震或火山爆發,溫哥華就沒了...^^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我打從江南走過

少年Pi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