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美思
附《千江有水千江月》及《桂花巷》討論
以下節錄自【巫石吉--孤獨的美思】
盧梭說:「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閒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一顆平庸的靈魂,並無值得別人理解的內涵,因而也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孤獨。哲學家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們感到有一條可怕的鴻溝,把他們同一切傳統分離開來,置於恆久的光榮之中。」這才是一個真實的孤獨,這是向一切傳統挑戰的思想鬥士的孤獨。
孤獨的心靈,往往蘊藏著熱烈的愛;最孤獨的心靈,往往蘊藏著最熱誠的摯愛。熱愛人生,忘我地探索生命的意義,尋求人生的真諦,在真理的險峰上越攀越高,同伴越來越少。
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
但無聊不同,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
寂寞則不是,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像酸鹼值近於七的中性成分,理性又富有幾分天馬行空,饒富哲學意涵卻感性,沉澱在心靈的詩的美學當中。
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
*************
flower : 下回說自己「孤獨」時,小心別人可能會說:「『孤獨』?啊妳配嗎?...」
image by 晴陽
下回說自己「孤獨」時,小心別人可能會說:「『孤獨』?啊妳配嗎?...」
ReplyDelete好犀利的話!
看了這文,不敢寂寞不敢閒聊;只能發呆無聊。
ReplyDelete「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李白這憔悴是孤獨還是寂寞?
端午過後,午後第一次開啟冷氣,空氣乾得我有點憔悴呢!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是杜甫的啦,杜甫懷李白的。...^^
ReplyDelete這憔悴寂寞性質比較高,畢竟杜甫還是希望自已的才能被普世認同。
昨天是我們這兒的端午,熱得不行,有小姐都穿露背裝了。(27度)
樓上不知名的兄台或姐台,人,對自個兒犀利一點兒是好的!(我那話是對自個兒說的啊!)
ReplyDeleteflower,我知道是杜甫懷李白的詩,這杜甫的"斯人"當然指的是李白,憔悴的也是李白。詩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李白的憔悴是寂寞,但好歹有杜甫這樣的詩友相知,不像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真是千古的寂寞喟嘆!
ReplyDelete嗯嗯,懂你意思了!...^^
ReplyDelete文史上,李白與杜甫的相遇,被嫓美為孔子與老子的相遇,都算是千古絕唱。這種旗鼓相當的相遇、相識、相知,才能不寂寞吧?
天上的星星為何 像地上人群一般的擁擠呢?
ReplyDelete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 ? ~嗨~~
齊豫/答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myIBzwHQmo
當版主的好處之一是發現單字拼錯了 、寫了別字、 寫了錯字、 可以趕快塗上立可白...
ReplyDelete嗚...
當客人的好處,就是可以拜託版主幫你塗完立可白以後再貼一次 ^_^
ReplyDeleteThe answer my frie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ReplyDelete--Bob Dylan
答案哪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 楊弦
樓上二位,在登入狀態,你們也可以自已刪除再重貼的。
ReplyDelete在留言者姓名和時間的後面,不是有個小小垃圾桶?可以自已按下刪除,再重貼。
我覺得孤單其實可是可以享受的。
ReplyDelete寂寞...看來太心酸了。
哈哈
又一個來亂的!
楊弦?民歌就從他將余光中詩譜成歌開始的。我國中第一次由大姊的黑膠唱片聽到他們當年中山堂的演唱會。後來有重出卡帶(我有買但已找不到),現在CD或網路卻找不到這些歌。
ReplyDelete誰可以幫忙找到?
輕五啊!他在 fb 的歌曲社團,可是會找歌得很厲害哩。 ^_^
ReplyDeleteFB還有歌曲社團啊?我知道很多人玩遊戲,還不知有人玩社團...
ReplyDelete晴陽,我只知ally家有羅大佑唱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楊弦就不知了!
ReplyDeleteㄚ季,我怎麼感覺跟妳剛好相反?我倒覺寂寞是可以享受的,孤單比較淒涼...^^
ReplyDelete窩,是我有位朋友看我一天到晚喜歡貼我喜歡的歌曲,有一天就推薦我加入<經典歌曲分享區>這個社團。
ReplyDelete上次我不是貼了七首六十歲年輕人的搖滾嗎?那裡面除了 Mary's Boy Child 外,全都是某一天半夜我在社團跟團友們<飆六十>飆出來的,通通是他們找的啦。 ^_^
後來認識了 fb 的輕五以後,因為我拖磨了一兩天沒把七首歌貼出來,就想說乾脆讓他自己到社團也玩一玩算啦!我就推薦他加入了。沒想到他比我瘋得多、記性又實在比我好得多,他加入才短短沒幾天,就替大家貢獻了超多經典好歌,我很佩服啊!(而且一看就證明了他完全跟我同一代,正好小時候聽歌的品味又蠻重疊的)
妳有興趣嗎?有興趣的話我也把妳加入社團。不過可能有時候會一口氣接到<超多>大家在競相貼歌的訊息通知,會讓人很想撞牆的喔。 ^_^
那可別!我的mail是接到手機的,手機夜裡又放在床邊,等等半夜被叫起來聽歌,那可麻煩...^^
ReplyDelete我們都同一代啦,輕五=輕佻的五年級,那兩位書讀得比較多的光年兄和客提兄,一看就知道跟我們不同代...^^
咦?小姐,妳真的都沒在睡啊?還是睡了前半夜?
ReplyDelete我<後半夜>有睡三個半小時才起床的,很標準正確的作息啦。 ^_^
ReplyDeleteflower,楊弦的版本最好聽,也許它的旋律有著古典的詩意和貫穿整張專輯的鄉愁跟江湖的離散。
ReplyDelete楊弦後來學中醫去了,楊弦與丁乃筠的愛情則是令人動容的另則故事。
請看這則關於丁家姊妹的愛情故事:http://tw.myblog.yahoo.com/lilyliu1425/article?mid=2815&prev=2975&next=2775&l=f&fid=6&sc=1
金岳霖、林徽音與梁思成對待愛情也值得傳誦:http://www.bestyyw.com/blog/index.php/love-lin-n-king/
律宗的弘一法師對他日本妻子則是另種出世的慈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15cd50100ptqm.html
他出家後妻子在寺前長跪求見不得,但每逢妻子或母親生日,法師會抄寫經文功德迴向母親與妻子。
wah! 丁家姐妹我只知丁乃竺(因為是老師的太太嘛)和丁乃箏,沒想到她家最少有四姐妹。
ReplyDelete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晴陽兄說的三段愛情故事,其實都有一人在受苦。楊弦說自己放下,那我也不說什麼,也許乃筠的離世,對他也是一種解脫。
ReplyDelete李叔同出家,對妻子當然是最深的打擊,他以出世的慈悲相待,但妻子未必願意領受。
金岳霖對林徽音情深,我卻更感動梁思成的義重。梁思成先接受了林徽音與徐志摩的前情,婚後旁邊還住了個深愛自己妻子的朋友,這實在是很大的度量...也可見這些人翩翩君子之風。
或許是因為我習慣了孤獨,
ReplyDelete而我看見很多婚姻與愛情都是因為受不了寂寞而在一起,
但是後來,婚姻或愛情都解不了寂寞,
兩個人,有時候更覺得寂寞+孤獨啊。。。
煙~
^^
有個笑話:
ReplyDelete「你為什麼結婚?」
「因為太寂寞了!」
「你為什麼離婚?」
「因為太寂寞了!」
^^~
剛在Ally家找到楊弦的專輯(還是用Google找的):http://illusionland.net/website/?p=649&cpage=1#comment-11608
ReplyDelete下面是在Ally家的留言:
看到這張封面:楊弦 - 中國現代民歌集,1975,這是我第一張啟蒙的黑膠音樂唱片,國中時聽了無數次也不厭倦。
這張唱片是當年讀大學的大姊買的,她還有許多現代文學與一套套古籍,她送我第一本古書:說文解字,讓我更迷上中國文字的美。詩歌、詩與歌,詩是來吟唱的,是生活裡最最文學性的抒發。
小時候午后最喜歡聽大人用鄉音吟誦古典詩,詩韻是因此方式的唱誦而形成。
實物的唱片不管在不在,能聽到當年的原音才是我尋覓的。
感謝Ally這篇文,我這音癡,對音樂的記憶與喜好非常希微,多年來不曾常來此,這算是第一次留言,因為這張唱片的緣故。
此刻清早聽著這些歌彷彿回到那夏日,看見那個南部黝黑的鄉下少年還有那個單純而詩意的美好時光。
好優美的初夏北部早晨回憶起的南部黝黑男孩的夏天。
ReplyDelete(筆記中:原來晴陽兄應比我年長三到六歲)
的確是優美的回憶,stone可能還不知道,晴陽的家鄉就是蕭麗紅筆下的《桂花巷》,想像在那樣的巷弄裡,夏日的金色陽光下,有人吟誦古典詩,有個南部黝黑的小男孩邊聽楊弦邊讀《說文解字》...好温潤的記憶...^^
ReplyDelete1975,民國64年,蔣總統逝世那年...我還在讀小學...^^
晴陽的姐姐居然會送《說文解字》給小男生,實在很特別,當年,能看懂嗎?
ReplyDelete蕭麗紅小說世界記錄的是我故鄉那年代的文化氛圍,那是唐山泉州渡海南臺灣一隅仍傳承的家族文化。
ReplyDelete家鄉有許多書法家跟詩人(都是業餘的,專業的都轉往大城發展),這可能與北宋先祖蔡襄有關。北宋末權相蔡京與蔡鄉同是福建人,他的書法也很好,可惜是變法失敗,被宋史列入《奸臣傳》。後人雖有為其平反之言,但正史如此,可能因之族譜未列其名。
當年一位在漁會任職的世伯曾參加世界漢詩比賽冠軍;我老家三合院翻修時,所有門聯都是一位經營中藥舖的世伯作後並以書法寫下,對聯首字是以大伯父的名字嵌入。
我家店舖正左斜方是製冰店,老闆的大哥是東京帝大畢業,卻隱身鄉下養殖、他太太則任教小學。冰店左邊就是蕭麗紅家,當年鎮上只這條主要街道─太平路,房型是店鋪型一樓半的木造樣式,有的有後進小天井與三合院,也有幾戶大宅以非店鋪的姿態佇立其中。
清朝與大陸有通航時期,街上的玉豐行跟先曾祖是地方的意見領袖與海運業務包攬的大戶。聽伯父們說先曾祖身材高大,處事公允,身配長刀,後來船務興隆在淡水造新船,新船回南部遇颱風沉沒,曾祖因此受到打擊,離世僅四十餘歲,可惜英年早逝。
清末割讓台灣時,日本接管台灣遭遇激烈抵抗,於是由東北調兵直接由我家鄉布袋港登陸,當年指揮官親王客死台灣,有立碑文紀念。歷經許多台灣近代歷史大變的故鄉似乎對這些事件隱晦不談,我是近些年才知曉這些事,不知當年經歷的曾祖是以怎樣的態度面對這樣的局勢。也許鎮上太平路、永樂街街名是在那樣慘烈征戰背後遺留下來的祈願吧!
祖父跟叔公在日據時代都是高等中學畢業即開始經商,叔公遠赴南洋,但回來只剩頭髮跟指甲,聽說是經商有成在異鄉被害。嬸婆當年是嘉義女中畢業,為扶養遺孤因此有後來大人隱晦不言的爭產情事,時任議員的丈公調停未果。為此訴訟,祖父家產散盡、家道一度中落。日本戰敗後,與大陸一度通航,趁此榮景家業才又復興!
打了一長篇回覆,居然因為登入問題被弄掉了~~>"<
ReplyDelete看來晴陽家裡也是早期本省家庭的大戶人家。
蕭麗紅另一本小說【千山有水千江月】寫的就是布袋蔡姓家族的故事耶,細節我已不記得,但有這個印象,不知晴陽有沒有印象?
【桂花巷】寫漁村的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高剔紅後來沒有跟秦江海,就是害怕那種等船回來的心情...這兩本我都看過,但那時不懂這些地方民情,只當小說看。也許現在再重讀,會別有領會?
對厚,你們上面竟然不是在講千江 *_* 可見我滿腦子以為蕭麗紅只有千江有水千江月這一本著作.....真對她不好意思
ReplyDelete我應該也是國中時看的千江....可能太誇張,也許是高中?總之就是她得獎的當年或次年吧,一查即可認證或否認我的誇張記性、哈哈。
覺得好看得不得了,雖然<女今>是什麼一直放了個疑問在我心中,到了大學才問了學長或一直指責我不好好學台語的劇場女性老人 @@
我一直以為是先有《千江有水千江月》(1981年),後有《桂花巷》,沒想到是先有《桂花巷》(1977)。我怎有個印象,《千江有水千江月》當初得的是新人獎?..( 呃,又不是電影,應該沒有新人獎?)
ReplyDelete那<女今〉究竟是什麼?我到現在都不知呢!
妗 (ㄐ|ㄣˋ)
ReplyDelete稱謂。用以尊稱舅母。集韻˙去聲˙沁韻:「妗,俗謂舅母曰妗。」。聊齋志異˙卷一˙賈兒:「妗詰母疾,答云:『連朝稍可……。』--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定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CA%B5&pieceLen=50&fld=1&cat=&ukey=-331725065&serial=1&recNo=1&op=f&imgFont=1
台語裡面仍用這辭兒! 舅媽的稱謂 : " 阿妗 " 是也!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理天!
ReplyDelete記得會這個對聯是在一個很特別的場合 : 喪禮!
台灣的作法事的"師公" 有分紅頭跟黑頭 ! 黑頭專主喪葬事宜!
那次應該是我某位嬸婆過世, 師公仔的案桌上 , 白燭邊就明晃晃這兩句對聯!
對得真好哇! 打心理對這師公仔的學識肅然起敬!
後來再看到這本書 , 呵 呵 才知自己孤陋寡聞!
小說寫的是啥也早忘了 大約說的是南部鄉下一些傳統氛圍下的故事,
只覺得意猶未盡, 沒有到位的感覺, 應該有的那種淋漓痛快 --沒有!
每個人看書的偏食習慣還真是差異頗大! 對這本小說只留下這麼個奇怪的印象而已........自己都覺得真不可思異!...
客提兄,某種關鍵時刻是不能打錯字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ReplyDelete實在說,【千江有水千江月 】我看完後,總覺那兒怪怪的,說不上來,後來看到龍應台的【龍應台評小說】裡面有評到這本,覺得很有道理,但也忘了她怎麼說了...( 得去查書!)
原來是在說「妗」,stone的「女今」我以為跟「大長今」之類的有關,原來是一個字...^^///
ReplyDelete咦,它自動好了耶~(感謝啊,沒有強迫我重開 firefox @@)
ReplyDelete因為我不知道是唸進嘛,所以找不到字~妗,嗯,這下就打出來了 :D 所以只好寫成兩個字拼成一個字。
我看到它是 1981/4 出版,可見我是國三下看的這書。國中時反正是我最大的小說閱讀期,就連所有的金庸都是那時看的(今天才終於<又>在小孩圖書館借了五本郭靖黃蓉),恐怕都是為了理解一下<一般人情世故>而看的。結果到底理解了一般的沒有、也搞不清楚啦!搞不好都理解來一堆<不一般>的,你說是吧?! @@
所以你們說它怪怪的我是絕對同意,反正要考高中時、什麼不是怪怪的呢?!所以我可能就順便覺得別人的怪怪的都可以接受吧。 ^_^
(千江的『怪怪的』講起來就很通俗了,我是不太想講啦)
妳真厲害,國中都在看小說,還能進北一女,我也在看小說,結果就掛車尾去了...^^
ReplyDelete理解了一般人情世故後,才會想要不一般嘛!...^^
很通俗?我是只記得大致情節,但細節完全不記得,我知這書得獎前,評審最大的爭議是大信不見貞觀的轉折點太薄弱,沒有說服力...stone也是指這個嗎?
既然討論了,就說說吧?
經典歌曲分享區是哪裡?我也想去聽歌!
ReplyDelete可是我已經黃季陸了啊。 @@
ReplyDeleteally:快來快來!在 facebook 上。你總有 facebook 帳號吧?來把我加一加,因為我好像只能把我的朋友加進社團、不能加不是朋友的人 @@
ReplyDelete其實我前面寫錯了,這個社團是叫<經典音樂分享區>才對 *_*
ReplyDelete蕭麗紅的小說幾乎都可以看到真實人物的原型(我這小輩竟也都能感受),似乎各位關注的是人物的感情,而就這部份我也可以理解評審不解的轉折。至少我個人真實的經驗裡一點多不突兀,蕭的小說不是從虛構出發講究小說布局或技巧,她延續紅學的傳統(張應該也是),她的小說是既鄉土又中國,將俚俗帶入典雅。
ReplyDelete一如故鄉在歷史邊陲又是敏感的海防前線一樣,這裡的文化仍低調地照自己的步伐前進,隨著世局演變稍有繁華的甦醒又繼續沉沉睡去,這樣的幽微情調表現在對世局大變的順受或人生情感的敦厚,評論者不曾關注體驗這樣的地域文化也就無從以邏輯思之,而這也是蕭的小說之價值。正如齊邦媛就曾指出她的作品:「寫的都是中國文化的光明面。」,我喜歡與自己不知覺具備的情懷與特質也是如此,因為故鄉浸潤於我的就是如此。
蕭書寫的故鄉是她看到的某個面向,畢竟有些事情她不曾親為經歷,有些寫景我讀到歷歷在目,因為她曾親身體驗、有些則不到位,顯然是間接聽來的。
但鄉里有才女如她,亦感光榮!
flower,我天生愛看圖文及有收集的完美癖。沒上學前我大概開始看堂姐們買的南國電影裡的劇照,也會將堂哥堂姊讀過的歷史課本裡插圖歷史人物一個個整齊剪下收藏。上小學最喜歡新學期發課本,一天就將它們讀完,還要自製書套保護它們。
ReplyDelete小五大姊特地訂購國語日報(家鄉當時報社沒有國語日報及聯合報,因訂戶少)給我跟弟弟看,每週特刊古今文選及書和人是我最喜歡的。小六到嘉義讀書,同學家書籍多我來者不拒看了非常多。當時開始讀了許多半文言的各種演義,由前後文可以直接理解不懂得的詞語。
國中我每學期都可以領獎學金(好像一千元左右),媽媽本來跟我說告訴伯父將獎學金抵扣學費,當時不懂媽媽在大家子生活的這心意,我跟媽媽說想留著買書,媽媽也疼我答應了,我的古今文選合輯就這樣整套買齊。
國文課讀到的作家作品買得到的也一一買來閱讀,那時藝術家雜誌出版大幅複製中國畫作,我也買來典藏欣賞。
大姊讀中文系時靠幫人帶小孩賺錢購書,古典現代都有,國中時就是讀她買的課外書!英文當年在南部可以刺激學習動機只有學校的考試,可想而知那樣的學習無法有主動的興趣,來台北後稍好,但其他領域可以吸引我的更多。
回到《說文解字》,我喜歡字頭的小篆,每天看幾個寫幾個,讀幾段,跟之前讀演義一樣,總有讀懂的地方。《古今文選》有註解,也讀。因此,考文言閱讀測驗對我不是難事。
這些是我自學的經驗,許多興趣的事都是自己看書自學自試,有好處也有缺點,像書法剛開始如有好老師指點,應該會掌握到其中技巧。因為書帖或解說都無法呈現立體空間的運筆方法與筆氣。
特地把《龍應台評小說》找出來(本來是想找《千山有水千江月》,居然沒找著!),我抄錄一下她的評論,客提兄提到的”不到位”,stone跟我說的”怪怪的”,這位姐台都說到了。可能就因為我們都不是布袋人,對於那種鄉情沒有融入,而小說的佈局與情節又正好讓我們有些失望,所以造成了上述的一些感想。在引用龍感台的文章之前,先跟晴陽打個招呼,這位龍大姐當年之犀利,不但在校園也在文壇吹起一陣野火,文中若有讓你不舒服的地方,請勿介懷。這麼多年過去了,也許龍應台自已回頭看,也能看到自已的盲點。
ReplyDelete以下是她的評論:
『「千江」的文字也許典雅迷人,故事也許清淡細緻,但它是一本不折不扣的言情小說--如果言情小說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它片面的、浮面的,渲染人性中唯美的一面,面對人性的深度 、複雜性與多面性毫無所知,或者刻意的粉飾。...「千江」吸引讀者是因為它發提了中華文化的「光明面」,不錯,可是就藝術而言,這本小說無異於一般的言情小說,也正因為它刻意的、浮面的、平面化的,去宣傳、表彰一個文化與其中的人的所謂「光明面」。
「千江」動人的地方在它典雅卻又寫實的文字,更在它對於中國民俗的細述--像「揀穀粒」的描寫令人覺得新奇卻又親切。這是它的藝術成就。但是這本小說所流露的觀念意識--凡是「傳統」,都是美好的--卻令我坐立不安。作者以極度感情式的、唯美式的、羅曼蒂克式近乎盲目的去擁抱、歌頌一個父尊子卑、男貴女賤的世界,對這樣一個世界沒有一點反省與懷疑,使得「千江」成為一本非常膚淺的小說,辜負了它美麗的文字與民俗的豐富知識。』
晴陽對童年及家鄉的描述,可以看出是書香傳家的家庭。我雖然在台灣長大,但對中南部一無所知,最遠就是外婆家,在後里,讀小學以前,在那裡當了一個月左右的「鄉下孩子」--打赤腳、挖地瓜,從來沒聽到有人吟誦詩詞(野台歌仔戲倒是有),更沒聽過有人舞文弄墨。
ReplyDelete看晴陽這樣細數童年所好,實在難以想像當初你捨文科而就理工的心情。打從我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東西叫中文系,我就打定主意要進去,填志願時只填了中文系。敢情我是略帶「紅衛兵」的叛逆,父母也就由著我。
不知晴陽後來娶中文系太太,是不是有這種彌補的潛意識?...^^
晴陽師兄這樣的描述童年可以接獲的文學訊息是頂教人既羨又嫉,
ReplyDelete尤其整套的《古今文選》及國語日報 在我看來,更彷若是令人垂涎的滿漢大餐! 我最饑渴的時後候僅能在鄉下啃 ﹝國語參考書﹞內附贈的閱讀測驗的範文!
小學裡面的圖書館的書甚且都是 上書櫃 上鎖的!要借書得老師出面, 誰也沒那麼大膽子去勞煩老師!
小五的姊姊就可以有這種訂報的決定權喔 ! 在我們家是很難想像吧!
看來我這種農家子弟, 書讀的少果然後半段仍想回歸田間!當個農夫比較本份些! 哈 哈
猶記我那略為讀過幾本漢文"昔時賢文"之類的曾組父, 在大廳堂正前留下的一幅對聯: ( 嘿 居然是紅底黑字瓷磚型態的材質)
只二等人忠臣孝子
只二件事讀書耕田
志向不大 本本份份作個好人就是了!
可能是我們家上頭有個兄弟已經念理工了 ! 我父親對我選文科念大學似乎沒多大意見, 不知是彼時有個大學念彷彿就已是光耀門楣了 亦或我父親亦不甚了了這當中有何差異, 亦或真的尊重我自己的選擇...
晴陽師兄連大姊都是讀中文系, 還真的是世家耶!
念理工的因興趣自修讀傳統文學領域,自然而來的功力都是既深厚且紮實! 不像我們有些課程不喜愛也得被半強迫 ,成果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有這樣的機緣與福份與學識, 蔡師兄夠我們羨豔的了! 沒念成中文系, 還梗梗於懷嗎? 哈 哈
是因為我在北部嗎?或是我比較年輕的關係?我小學時,學校就有訂國語日報,每間教室一份。
ReplyDelete尤其幸運的,小學五六年級時,導師發起活動,請班上同學各帶兩本課外讀物到學校,將書懸掛在教室四周的木條上,自由閱讀,看完放回去即可,形同一個小小的圖書館。那時期,看完基督山恩仇記、埃及豔后、整套亞森羅蘋和福爾摩斯,至今都感謝那位老師。若不是如此,誰有能力一口氣買足那麼多本書呢?
客提兄選讀文科,不知是興趣還是被聯考分發的?
好巧, 我婆家就在嘉義布袋呢, 不過不是鎮上, 而是俗稱 "內田" 的見龍里.
ReplyDelete我在高中讀千江有水千江月, 當時也覺得 "怪怪的", 一來是不熟悉文字中的文化背景, 二來是對於結局有難以同理之感. (我當時的感想和龍應台相似) 但我有些同學卻非常喜歡, 其中一位蔡姓同學(蔡X琴)就住布袋鎮上, 當年去過她家玩, 不知晴陽是否認識 (住在巷子裡, 不在大街上).
桂花巷卻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 即使有些情節當時不能理解 (如: 明知斷掌還要娶她, 送獨子到日本唸書), 但當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閱歷時, 感受也會更新 (即使手邊無書). 潘越雲唱的主題曲也好聽.
我到美國讀書時贈閱的中央日報連載蔡素芬的鹽田兒女, 有些蕭麗紅的味道. 蔡素芬最近寫了一本燭光盛宴, 不知各位讀過了沒. 我很喜歡這個描寫眷村人物故事, 不過或許生長背景隔了一層, 覺得語言運用的功力不若前書.
青,先跟妳道歉,留言被過濾系統濾掉了(我猜它對不熟悉的ID有字數限制,可能!),放行後會被新的留言埋在後頭,所以我把它搬到前面來了!...^^
ReplyDelete我也比較喜歡【桂花巷】,所以一直以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之後的作品。
電影我也看了,也喜歡,雖然當時並不懂討海人與風浪拼搏的卑微生命與命運之間的悲喜牽連,但很喜歡那個氛圍。感覺高剔紅比貞觀可愛多了!...^^
來回味一下好了:
桂花巷
對了,【桂花巷】是蕭麗紅被歸在張派的重要著作,它幾乎是台灣版的【怨女】!
ReplyDelete蔡素芬我不認識耶,【鹽田兒女】和【燭光盛宴】我都不知,我一會兒來查查看。...^^
flower
ReplyDelete沒關係, 我猜得出原因.
本來常用的手提電腦被小孩摔壞了,換了一台使用.
剔紅這個角色對我來說是活生生的, 但貞觀卻像是飄在雲端.
鹽田兒女也是以西南沿海村莊為背景的故事.
所以龍應台那本評小說,應是得了不少人心的! ...^^
ReplyDeleteflower
ReplyDelete謝謝你分享桂花巷片尾的影片, 記得當年這些畫面在我離開電影院後, 依然迴盪在腦海裡.
順手查了網路的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40802292
看到這一段, 我不太能同意.
2.「花朵再壞也開一次/偏偏春風等不來/只要根莖還原在/不怕
枝葉受風吹...... 」的解釋:
"或許人人都以 為剔紅的斷掌,為她帶來不幸,可是其實一切的因果都是她一手造成的。她丈夫的死或許是無可避免的,可是她和她兒子的感情呢?她可以維持的,卻因為她內心保守的觀念──斷掌,造成了她晚年的孤寂,一切的事情還沒嘗試就先認輸..."
我直到當了母親後, 才明白這位堅強的寡母為了排除虎視眈眈親戚的壞影響,
願意忍受孤獨, 把兒子送往日本唸書. 這樣 "務實" 的性格, 一如當年她為了脫離貧窮, 嫁給有錢人; 把情夫安個罪名送走 (不願繼續沉淪); 把私人女兒送人 ...
我認為一本動人的小說, 人物有其一致的人格特質.
看了一下那篇文章,看起來是小朋友(高中生?)寫的報告,想法自然還不臻成熟。
ReplyDelete高剔紅所以可愛,就是她有「人性」,她自私、也有情慾,不像貞觀那麼出世。
那篇文裡一再強調剔紅是為了擺脫貧窮才嫁入豪門,還說是她「努力」得來的。我印象裡不是這樣的(因為書不在手邊,沒有原文可以對照),我記得是她看到父母、弟弟都因出海而喪失生命,她不願意再把自己的人生交與大海,而情人秦江海也是個討海人,她害怕再次忍受失去心愛之人的痛苦,所以在豪門上門提親時,才慨然應允。與其說她是為了擺脫貧窮(雖然這是最大的現實)不如說,她是為了擺脫死亡所帶來的無望與無奈。再者,她也於此同時相信自己的斷掌是會剋死親人的,她怕自己剋死心愛的人,於是寧願離開。
她把兒子送出國,的確是為了讓孩子遠離家族的腐壞,也為了讓自己在與族人明爭暗鬥時可以無後顧之憂。情夫是一定得送走的啦,大家族裡一個不小心被逮到,不但會失去一切已擁有的,還可能失去小命。
我記得她去日本生女兒,是兒子安排的?
上面那個MV,是她回憶一生的命運,很令人動容。想像小女兒在風中呼喚,表示她不是絕情的人,而是不得不面對環境的無情。有些事,並不會在歲月中消失,一旦微風往事被喚起,還是觸及深處的。
她與秦江海晚年在家鄉巷弄間擦身而過,也是餘韻嬝嬝。
《桂花巷》既是宿命的,又不是宿命的。斷掌剋夫剋父母,大命運既無法改變,但在能與命運抗爭的範圍,高剔紅已經盡力,既然命中註定孤獨,那麼就讓身邊的人都得其所哉吧!
花花的評論很厲害!讓我覺得都不必找小說來看了(說實話也真沒有想看就是了),光看妳的摘述與重點解析,就很夠本了。 ^_^
ReplyDelete花花的評論的確精采, 也讓我的記憶又鮮活起來.
ReplyDelete她讓兒子看到自己的大腹便便, 兒子馬上跪了下來, 之後就是她到日本生小孩.
書中好像提到婆媳不合, 但是電影這些都捨去了.
謝謝stone和青的稱讚,實在年代久遠,只能憑記憶。我記得我曾經在電話裡跟人說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的故事,說得對方好像還蠻感動的,回來查書後才知,結局是我自個兒編的,完全不是那回事...^^
ReplyDelete不過青應該證實了我的記憶,高剔紅懷了私生女,是兒子親自把她送去日本的。不過,青,應該不是大腹便便(那就走不了了),而且兒子知道母親懷孕一事,表達得很曖昧,並未說開。(給媽媽留點兒自尊吧)
高剔紅原意是創作一本台灣版的《怨女》,所以後半的婆媳不合也是有意讓高剔紅變成一個性格扭曲的婆婆。但高剔紅沒有張愛玲心狠手辣,寫得還是比較含蓄。電影大概為了讓女主角停留在媳婦熬成婆的階段,至於變成怎樣的婆,就心照不宣了...^^
stone,到我的facebook看石頭!...^^
ReplyDelete這幾天有點默然,一方面忙一方面因在妳部落格的互動,我必須再好好確定自己內在的心念,釐清某些記憶的歷程意義。
ReplyDelete就小說或文學的評論,我同意理解妳(們)的詮釋,但"貞觀"可是蕭三部小說(另一部白水湖春夢)中我認識、著迷的女性角色,龍的野火個性當然當不成"貞觀",當然覺得這有些"犬儒"。
在我們還在詮釋的這刻,蕭早早已去當她的"貞觀","貞觀"是她給那地域時空那眾多女子的一種完型,在我真實人生裡因之彼此錯過的美麗遺憾!
貞觀令人著迷是自然,當年也是因為她才抱住【千江有水千江月】。但也許正因真有其人(?),所以蕭下筆時有了保留,才使分手的理由那麼抽象?
ReplyDelete評論當然是有些無情,傷及您的主觀情感,很是抱歉。當年龍應台年輕,也許現在回頭看一些東西,她的想法也會不一樣。我們總是在歲月裡一天不同於一天,很多很多的過去,才組成今日的”我”,不是嗎?
真實人生裡錯過的遺憾?青少年時期的小小戀愛?...^^
任何作品與讀者都是獨立的詮釋,這依著讀者的前理解與自成之生命經驗,因此無所謂傷不傷感情的事!
ReplyDelete對此我突然發現那從小浸淫其中的故鄉氛圍與文化是這麼深刻的成為我生命情感的基調,至今仍有它巨大的力量。
蕭家往左是理髮店、再過去是在市場販肉的,他家小孩有位是我小學同學(他父親在白水湖春夢曾出現,他姓邱,大家稱他"水龍")。這家再往左是間小小的一樓矮房,比起前面這些樓房就已經透露這人家的寒促,過了這人家像巷子的永樂街由此穿出又接回太平路。邱家對街的人家也是很精彩,五代同堂、老太奶奶出殯可是辦喜事般,八十幾歲高壽已經是曾曾祖母!
桂花巷的女主角讓我聯想到這寒促的人家(這有個傳統觀念的悲劇與婆媳故事)及蕭的母親,還有我一位小學同學的奶奶,這位同學的父親很早大去,依著奶奶生活!
這些人的真實可以交揉成一位"高剔紅",但現實裡這些小人物只是在求得一種存活下去的方式與小小的盼望。
我看過許多大陸作家的小說,多數也是這些底層的小人物,當年第一次讀到沈從文的小說,感動於他溫潤筆下描寫的湘西水邊的人們。他有點散文式的風格帶有真實性地讓我們進入湘西的地域,他的筆也沒有呼喊或控訴、也沒有鄙夷或同情,他的文學是同理的陪伴,不是一位外來文化的過客,而是隱身融於這樣文化的集體。小說的微言大義或許就在不"文以載道"的呈現與閱讀者閱讀中想像地進入這樣的文字世界跟著喜怒哀樂一回,跟著釋放某些自我積累的深層情感。這樣就足夠它的價值,出離後的理智臧否對閱讀者或同或異反而無關宏旨。那是文學評論家的事!
關於蕭的作品必須由蕭本人先去理解,而上面跟許多真實人物的鄉野故事有空再來說吧!
我不盡同意<關於蕭的作品必須由蕭本人先去理解>,畢竟當年非常喜歡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小朋友我,一點也不認識作者本人,更沒有親臨過書中的場景。
ReplyDelete國中生到底會喜歡<千>什麼呢?其實就是晴陽說的許多:人情、生存的掙扎與方法、無怨而平靜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光是這些普世情感(當然世上會有比較野火的年輕女性可能不怎麼認同這種情感具有普世性),本身就是極為感人及有說服力的。
我說曾經覺得<怪怪的>老實說我想不起來怎麼怪法;我只記得要準備高中聯考而被學校當成溫室雞、希望我除了念書考試以外什麼都不要做的小朋友在下我,看到內斂沉靜的貞觀就感覺喜歡(很能說服我安定自己);看到她放棄感情(好像是吧、也不太記得情節)又覺得非常恰好(可能因為我也是個很冷調、不覺得放棄一段感情有什麼需要搥胸頓足或抱憾終生的那種人)。
不過我真的感覺我不適合<重新讀>什麼少年時讀過的小說。因為在<對他人故事的耐受性>這一節上,我承認我越活越回去,現在是不如國中時代的。 *_*
晴陽寫得真好!...^^
ReplyDelete『他的文學是同理的陪伴,不是一位外來文化的過客,而是隱身融於這樣文化的集體。』這的確是一位寫作者應有的胸懷與寬容。
小說走向小人物從魯迅以降,老舍、沈從文,乃至阿城,我在版上寫過的韓少功、哈金、曹乃謙等都是以某個時間為經緯,勾畫城鄉小人物的悲喜。
蕭麗紅的《桂花巷》也具有此等魅力,只是女作家筆下的女性角色,在文壇上被重視的份量總是輕於男性作家。但以台灣的女作家而言,蕭麗紅也有她的位置。(仔細一想,除了張愛玲,蕭麗紅好像是我唯一看了兩本小說以上的女性作家...^^)
stone ,晴陽也是很喜歡貞觀,他覺龍應台不了解貞觀,所以才說應由蕭麗紅本人去理解...意思是,龍應台說的不算啦!...^^
ReplyDelete我實在忘了當年王德威寫的《評龍應台評小說》究竟怎麼反駁龍應台了(或許我並沒有看這本書?)應該找出來看看!當年王德威好像有為蕭麗紅說話。
晴陽,我從小在台北長大,對南部真的陌生,又因高中就住在外面,回外婆家的機會更少。所以對你所述及的小鎮風情特別覺得著迷,彷彿字裡行間還有更多需要慢慢心領神會的故事與人情味。有時間,想到的話,寫來分享哦!...^^
ReplyDelete我知道晴陽很喜歡貞觀呀!(所以覺得很高興;醬可以用<同好>來形容嗎? @@) 但是單就他那句話(而且還寫在結論的位置)而言,這論述是不能說可以成立的。所有作品完成後都是離開作者而自我獨立的,不應該跟作者本身一直綁在一起。
ReplyDelete其實我是感到晴陽兄因為成長記憶的緣故,本來就比較難跳到完全旁觀(如我)的讀者角度來讀千江;這是他的幸運(有這麼令人羨慕及想像的家族/鄰舍環境及背景),也可算是他之於千江這本小說的不幸。
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即使是一個完全人不親土也不親的讀者,也會因為千江這本獨立的文學作品而受到感動。我的最終意圖是:我要說這是一本我個人非常喜歡並認為它非常好的小說。 ^_^
至於龍應台說了啥?我才懶得理她。 ^_^
哈哈,好啦!好啦!這我完全可以接受!我也沒有不喜歡千江,也是因為很喜歡貞觀,對大信的斷然感到遺憾,所以總想找到一個理由安慰貞觀也安慰自已...
ReplyDelete妳的喜歡一定讓晴陽很安慰,他被龍應台(故意不提到始作俑者的我..^^)傷了好久的心...呵呵...
有些書我也是看的當下很感動,但未必會再看第二遍。所以,有人說,會讓人看了又看的,才叫經典!
妳真的很愛卡爾維諾 *_*
ReplyDelete妳這句是從那兒冒出來的?呵呵,這裡沒提到他啊!
ReplyDelete因為已經很少人在談文學價值了。而他卻說:『我對文學的未來有信心,因為我知道有些東西是唯獨文學才能提供給我們的。』,這話出於大師之口,於我是很感動的...^^
喔,是因為昨天看了一篇妳談到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忘了是一篇文還是一則回覆),在提到冬夜之前還談到卡爾維諾用科學角度來詮釋他的文學觀/文學感。 ^_^ (好像是這一兩天回覆晴陽的?!)
ReplyDelete又看到妳提到<有人說經典就是會一讀再讀....>,於是我馬上又想到卡爾維諾啦,所以就這麼不小心衝口而出 :D
幸好妳看來真的挺喜歡他,我沒說錯吧? ^_^ :O
是啊,是喜歡他!(但其實跟他不太熟...^^)
ReplyDelete想起來了,因為晴陽在facebook連結了一篇專訪卡爾維諾女兒的文章,所以才引起這話題。剛好他又提到物理與哲學的相遇,而卡爾維諾正好用物理觀念解釋了一些文學創作的精神(或可勉強與作者哲學牽上邊?),就一連串串起來了。
青少年時期的小小戀愛?不,可能我前世孟婆湯喝太少,小時候常有我怎會在這樣的海邊?這樣的家?總有許多人第一眼見面就彷彿早已熟識。
ReplyDelete存在與生死在一個小孩的腦袋瓜裡寂寞獨思,小四一個初夏我掉了一顆牙,下課我把它用石頭砸碎,當下大撼、大悟。文字、語言,甚至念頭頃間俱亡。
嗯,呼應晴陽兄一下~。有時在想為何有些靈魂就是忒早熟?!想來想去,我竟然也只能半開玩笑找這麼樣的答案來<搪塞>:這些靈魂真的是奈何橋用跳的過去(沒好好走路)、孟婆湯喝了就轉頭吐掉(吃飯不乖嘛)、之類的。 ^_^
ReplyDelete呼 !總算進得來了..
ReplyDeleteblogger 大整頓麼? 倏忽間討論彷彿已從台北過了嘉義 臺南了..
有一點大家也許都知道,但是都沒講出來的: 為什麼我要讀小說, 為什麼我要讀這本小說 , 讀了一些,甚且快一半,不合味口時你會放棄嗎?? 而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隨著時間進程 味蕾逐漸轉變
我也不盡同意蔡師兄的 <關於蕭的作品必須由蕭本人先去理解>
stone 說的是, 作品隨著問世 便若娃娃長大成人 脫離作者而為獨立個體 隨人解釋半點不由人 ,前一陣子, 鄭愁予才出面解釋他寫的 談的其實不是男女之情, 但誰理會他的澄清呢? 還不是繼續其 "美麗的錯誤" ?...
劉半農寫 , 其時實這個”她”是家國之愛, 亦非關男女感情!
但是即便是作者本人出來說明 , 誰又在乎呢? 若作品得由本人先去理解,一般來說應該是沒寫好, 才讓大家"誤解"了 ,假若所有的讀者都誤解了, 只有作者是"正解"呢? ^^
晴陽師兄其實是明白這道理的! 會不會是當時在小小年紀時的現實中, 真有那麼一位小貞觀, 讓他現在有些迷惘了?
咦, 鄭愁予的"錯誤"
ReplyDelete還由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都不見了??
是因為都在" < > " 中間 會不見了嗎 ?
說明一下。晴陽這些文是在個人message裡寫給我的,說話對象只有我,他這句”蕭的作品必須由蕭本人去理解”是承接之前我們的對話(因為無關宏旨,就沒貼在這裡了),所以諸位不必認真對待啦...^^
ReplyDelete晴陽的文字很美,即使是私下的書信往返,都能寫成這樣,所以才把它轉貼過來。...^^
客提兄,讀者與作家之間的”誤會”恐怕由來已久,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ReplyDelete鄭愁予不知為何跑出來解釋【錯誤】,他還有【情婦】呢,怎解?...
【錯誤】留在讀者的誤會裡,應該美麗得多!...^^
石頭兄跟吳師兄,你們說的我豈有不知的道理,我不太想筆談或爭辯,因為沒時間好好詳述。
ReplyDelete上面貼的話是為回應花花匆匆寫下的,你們看起頭時我說的不就是那作品的詮釋已由讀者自身獨立完成,這意謂著語言作為表達載具的模糊性,正如此刻我書寫的文字傳達到你們那裏,保留了多少我文字以前的心意。
我說讀沈時的感動一樣是未曾親臨湘西,但第一次讀沈作品就瘋狂迷上他,之後遍讀他及其學生汪曾祺的作品、乃至當年未成名的高行健等等。
談話錄因著互動有些彼此的默契在話中省去,石頭兄快人快語,話會消失於風中,筆談可是字字留存,所以我自認為的文章(甚至文字筆談)須謹慎出手,至於筆談因打字數度慢無法盡其意。未逢其人、未在對的時空狀態下,我只閒話家常,生活及人生有更多須要自身成長細體的自我修行。我學不來顧盼風流,沒那個才氣,我只能踏實真誠由生活出發,面對自心、面對世界。
花花多年來一直鼓舞著我,然生活總有著其他事,跟花花談話算是可以知彼而言,無所禁忌。
回到知蕭其人一事,這是針對龍"速食"的文評說的,一如大春對龍"大江大海"的速食史觀評論一樣。龍作為一個社會觀察的創作(非純文學)批判,我也極欣賞(不見的認同,但起碼提供另類角度的思考),她的"目送"我還買來送人,"目送"散文寫其生活親身所感,所以好。"大江大海"算是失了她的水準(齊邦媛教授的《巨流河》就比她好),其間還發生她如何回應幫忙引介她收集材料的人,對那人的高傲是我不能認同的。而大春及李敖的批評以她的犀利卻不置一詞,這種差別下亢高卑的態度算是失了一個寫作者的格調。
我喜歡王德威的文評,其他還有多位就不詳列,即使社會觀察或評論我也較喜歡楊照的態度,當然龍在當年時空下寫"野火集"值得尊敬。
另有些想法或討論不再多言,我自己了然足矣!
晴陽兄說得是(我真希望我慢一點,可是就正好喚醒電腦、正好看到了,您別見怪呀!我真的不是紮營打獵的啦! @@)
ReplyDelete想想人真的是容易被最後一句影響吧?我又不是沒從花花貼的你第一篇與她的私人訊息裡的談話開始看,那怎麼就到最後忘了先前看的,只抓到最後一句就拿來當自己抒發個人意見的引子了呢?(所以稍微有點合理地懷疑:當年可能也有人是只翻看到某幾段就開始大江大河寫書評....這也不無可能喔! ^_^ )
雖然我後來努力表達我對千江的喜愛,不過都沒有回頭觀照到你原本的第一篇內容,所以難免讓人感到還不到位吧!希望吾兄莫怪! ^_^
另,因為個人這種毛毛躁躁快速閱讀快速感想的<壞習慣>,我無法好好讀小說、更對於文評史評書評類的寫作幾乎沒法看得下去,應該也算是非常明顯的<形跡>。所以若是各位談到對於書評的評論之類的主題,在下實是沒有插口的餘地,所以總是略過不提。這點也望見諒! *_*
我不知道stone的情況是怎樣,我自己婚後開始工作後,因為很忙,心情上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看不下小說之類的書,只能看報導性的,花了一點兒力氣才勉強回來。
ReplyDelete要是有時間還是要把這種閱讀能力找回來,不然日子還那麼長,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少(記得妳也說不愛看電影?),也蠻可惜的。...^^
不過我知道,妳的專才在別的地方,我們這些也是皮皮毛毛的東西...^^
晴陽,有什麼想法和討論,不可以自己了然足矣,我也要知道...^^
ReplyDelete是啊, 蔡師兄若光自己"了然足矣" 我們就少看了很多精彩的見解了!
ReplyDelete您提及龍所謂的" 其間還發生她如何回應幫忙引介她收集材料的人,對那人的高傲是我不能認同的" 不知道是在哪裡的資料看到的!
龍應台一直是我尊敬的文人, 但是我們一方面書得的不廣也不深入,馬齒徒增, 勉強活了這大一把年歲只多多了點不成熟也不圓融的經驗體會, 讀某些書來總有力道不足的感慨! 尤其年輕時邏輯觀念不清 史識未建, 像碰到這種偶像級的作家就真的需要人家提點囉! 要不,最懶的態度就是全盤信他啦 不質疑!不詰問!
所以說, 蔡師兄 不必固謙 , 多發文 多討論 就是我們的福啦!
客提兄說得還真入理,我也是個懶人,一旦選定某位作家,就一往情深了。...^^
ReplyDelete晴陽會這樣說龍應台,我想也是經過他心裡一番整理的,當初他也很推薦<大江大海>。所以,又是一個”日久見人心”的故事?文人學者,未到蓋棺論定前,其文行都還在時代的考驗中?
「不叩不響」,既叩當響。
ReplyDelete不因人興言,不因人廢言;對上敢於諍言,對下應勉於恤言。
先給這樣的一響,餘音待續....
(我已備好貴賓沙發座,沒有故事可聽,只有心得,評分老師請就座!)
耶!沙發留給老人家,我坐板凳可以了!一旁當啦啦隊!...^^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