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美東行/光年

趁著帶女兒到Princeton 大學念書的機會﹐上個月我們全家到美東遊了一趟。紐約﹐費城﹐巴爾地摩﹐華盛頓都逗留一會﹐旅遊的重點偏重在美國歷史的景點。
今逢911 兩週年的前夕﹐先將Ground Zero 的照片貼出。以後有機會再添別處。


Ground Zero 四週圍著欄柵。繞著佔地十六英畝的Ground Zero 走一圈﹐看到重創﹐也見證重生。這張照片是由南向北照的。地下幾層透空的停車庫﹐是原始世貿中心至今僅存的建築﹔如今留著是為了護牆﹐到明年還是要拆的。遠處地面上正重建的是世貿七樓﹐九一一那天最後倒﹐如今卻領先再建。近處的地下工程﹐則是建造一處臨時的 Path 地下車站﹐為隔著Hudson River 住在 New Jersey 的上班族提供交通要道。車站預定今年底開放﹐到那時民眾才有機會真正重返Ground Zero 。
闖進Ground Zero 的工地照了一張。再向前﹐恐怕會被當成恐怖分子抓走。這張是從Ground Zero 西北角向南照的。對面罩著黑紗的 Banker’s Trust 大樓﹐被倒下的世貿南塔擊出穿越十五層的大洞﹐清晰可見﹐可以想像那時刻天搖地動的可怕。沒有世貿大樓的陪襯﹐旁邊的小樓現在也可算大樓﹐上面的畫幅﹐寫的是﹕”The human
spirit is not measured by the size of the act, but by the size of the heart.”
臨近池魚之殃的商家﹐至今沒有復原﹐好像是才發生過的事件。照片中的是兒子﹐女兒和小外甥。來到為二十一世紀啟幕的歷史事件現場﹐我承認是抱著觀光和好奇的心情。照完這張照片﹐我轉身回頭﹐看到一個西裝革履的男士﹐面對Ground Zero﹐正在擦拭他的眼淚。這一幕帶給我相當的震撼﹐也為自己的心態﹐感到羞愧。畢竟曾經有兩千八百二十三個無辜生命﹐在這裡化成灰燼。腳踏的塵土﹐或許還遺留著那早已分不清的成份。
隔著馬路﹐St. Paul’s Chapel 教堂後院的古墓﹐仍安祥的躺著﹐好像不曾發生過什麼。過去都有世貿大樓的斜影遮擋著﹐如今陽光是否會催醒那長眠的孤魂。如果死後有知﹐他們是不是會感嘆死後的人間﹐並不比生前有所長進。美國開國的總統華盛頓曾經在這教堂做過禮拜﹐他對美國的現態﹐又會有什麼感想呢﹖
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我人在紐約經歷了那次大停電事件。拿著手提收音機﹐一夜到隔日聽到四處搶掠商家的新聞﹐覺得恐怖而感到驚嚇。事後看電視﹐只見馬路上一群群搬東西回家的人們﹐有如戰後的伊拉克。法紀蕩然﹐警察無力﹐人們赤裸裸展現人性黑暗的一面﹐好像遇上千載難逢的機會﹐不拿白不拿。
這次來﹐紐約剛從八月中的大停電復甦。這一次停電治安很好﹐沒聽說什麼搶掠商家的新聞﹐我想紐約人﹐經歷了九一一事件﹐是比從前更成熟了。
曾經是世貿廣場水池中的大圓球﹐九一一也受到重創。如今整座被移到曼哈頓南邊的砲臺公園﹐前面增點著永恆之火﹐為死難的人們悼念﹐祝他們安息。
從紐約港的渡輪上﹐看現今的曼哈頓。少了世貿大樓﹐知道今日的紐約已完全不同於昔日的紐約﹐今天的世界也因九一一而起了影響深遠的變化。
———————————————
如果問十個紐約人﹐或許有九個不知道 Fort Wadsworth。
紐約市共有五個區﹕Manhattan, Bronx, Brooklyn, Queens, 和 Staten Island。
很多人一輩子住在紐約﹐卻從沒去過Staten Island﹔Fort Wadsworth 就在這不受
人注意的島上。
Fort Wadsworth 可算是美國最古老的城堡﹐建在紐約港進出最狹窄灣口處的坡地上﹐
過去兩百年來一直擔負著保衛最大城市的重責。隨時間移轉和武器戰術變更﹐這裡
的時代任務也一直跟著變換。早期港灣的防禦砲台﹐變成佈雷中心﹐再轉成防空的
砲營﹐到後來的雷達管制中心。因為處在重要的地理位置﹐這裡一直是軍事重地。
直到一九九五年軍方讓出一部份地﹐納入國家公園系統﹐老百姓才有機會一窺古堡。
即使如此﹐堡外的營區現今仍有海岸防衛隊駐守。
我們來到這裡﹐已是夜幕低垂時分。矇矇暮色中﹐居高臨下照了這張相。堡頂中央
有座後來加建的燈塔﹐今年五月還慶祝了百年紀念。照片右邊﹐橋面路燈已點亮了
跨越港口雄偉的大橋。這座Verrazano Bridge 橋面雙層﹐每層六線道﹐是美國最長
的吊橋﹐比舊金山的金門大橋還長六十呎﹐卻遠遠沒有西岸金門大橋那樣的名氣。
這座吊橋在六十和七十年代﹐還擁有世界第一的頭銜。然而青春難留﹐頭銜幾度轉
讓﹐如今只落得世界第六。香港的青馬大橋位居第五﹐跨越長江的江陰公路大橋佔
名第四﹐而位在日本的明石海峽大橋擁有現今世界最長吊橋的頭銜。
我們那天到的時間很晚﹐遊客中心早已關門﹐於是自己在公園四處走走看看﹐直到
天黑。離去的時刻﹐卻看見另一家人才反向進來。很詫異地看到他們居然能走進遊
客中心﹐我們決定調轉車頭﹐再回來一探究竟。
原來當天晚上﹐這裡有一項難得的特別節目﹕燈籠探堡。聽到這消息﹐聞到一股神
秘的味道﹐叫人心動。
參加這個活動﹐本來必需是很早就預約的。公園裡的導遊聽說我們遠從加州來﹐便
網開一面﹐讓我們破例參加。我們也顧不得肚子餓﹐欣然加入八點半夜遊的行列。
提著蠟燭燈籠﹐二十來人隨著兩位導遊﹐來到坡頂的Fort Tompkins。因為古堡還未
修復﹐怕遊客出事﹐所以平日一直深鎖 。導遊開了鎖﹐我們一行人進入陰森森的古
堡﹐有種探險的刺激。
進了古堡﹐才知道它的巨大﹔摸著花崗岩壁﹐才明白它的堅固。上百年前﹐建堡必
然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然而武器日新月異﹐儘管城堡是多麼堅固﹐在還沒有完成的
時候﹐就已註定終將被淘汰的命運。
導遊帶我們參觀堡內的防禦設施﹐看得出當時設計的用心良苦。走過長長的密道﹐
一串空蕩的房間﹐有遊客舉手問鬼故事﹐導遊兩度欲言又止﹐頓時感到週遭的空氣
好像呼吸著幽靈的氣息﹐手臂也被吹出了雞皮疙瘩。
一晃一晃搖著燈籠走路﹐想想在那還沒有電的時代﹐士兵們是不是也這樣過夜﹖當
然他們更須要小心燭火﹐因為在那時代城堡裡還藏著許多火藥呢﹗
來紐約﹐本來是要見識她五光十色絢麗的夜景﹐我們卻在燭光下黑漆漆的古堡中﹐
觸發思古幽情﹐真是意外。一個半小時的燈籠探堡﹐帶我們回到了十九世紀﹐為這
次旅行﹐平添一段難忘的回憶。
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有戰績﹐將軍註定無名﹐城堡亦然。兩百年來﹐Fort Wadsworth
不曾開過一槍一砲。雖然百年來固守紐約﹐不為敵侵﹐但功成卻名不就。
就在退役之後沒幾年﹐紐約市第一次遭到外來恐怖分子的襲擊。古堡無能為力﹐若
有將軍駐此﹐也要跺足嘆息﹗
————————————
如果問十個紐約人﹐十個人都知道 Statue of Liberty 在哪兒。哪有可能不知呢﹖
自由女神不僅僅代表了紐約﹐更是美國的象徵。如果說﹐到舊金山的遊客﹐都一定
會在金門大橋前留影﹔那麼到紐約的遊客﹐如果不照一張自由女神像﹐也好像白來
一趟。自由和民主是美國人最引以為傲的立國精神﹐還有什麼比自由女神更能代表
美國呢﹖基本上‘自由女神’和‘美國’已劃上兩者互通的等號。
自由女神像豎立在紐約港內的一個小島上﹐島的面積比世貿遺址 Ground Zero 還小。
島雖屬於紐約﹐卻比較接近新澤西州。女神像的高度大約相當二十二層樓。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上千萬的歐洲移民到美國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座 自
由女神像。如今仰望女神的﹐不再是新到的移民﹐而是每天成千上萬的遊客。
這張相片﹐是從Staten Island Ferry 上照的。這一天的紐約﹐天氣出奇悶熱﹐空
氣不流﹐視線不佳。從加州來﹐很不習慣這種即使不動還是一身汗的天氣。遠遠看
過去﹐就連女神也有些懶洋洋的。
紐約人也好﹐外地遊客也罷﹐很少有人在意‘自由女神’當初是來自法國人的禮物。
大家寵愛仰慕的心思﹐絲毫不受她的出身影響。
自由女神是法國雕像家Bartholdi 設計的。他在遊覽埃及時﹐對古埃及高大的石像
深感興趣﹐尤其喜歡那座人面獅身像﹔他認為幾千年來﹐那人像的眼神看的不是現
世﹐而是無窮的未來。
當然Bartholdi也想設計一座能讓他名揚千古的巨像。當時法國人佔領埃及﹐正開闢
著蘇伊士運河。一八六九年運河打通﹐Bartholdi 呈上他的燈塔設計圖﹐一座羅馬
女神 Libertas 的巨像。既要揚名﹐塑像非大不可﹐所以他的設計比那人面獅身像
兩倍還要大﹐可惜當時未能被埃及採納。
一八七六年﹐美國慶祝建國一百年﹐有法國人建議送美國一件禮物。 Bartholdi 再
度搬出他的設計圖﹐稍加修改﹐這次終於成功。一八八六年自由女神像矗立紐約港﹐
一直到今天。Bartholdi 若地下有知﹐或許慶幸還好當年埃及蘇伊士運河沒有採用
他的設計。
有人說﹐ Bartholdi 的女神面像設計是根據他的母親。也有人說﹐塑像的靈感來自
Eugene Delacroix 一八三零年的名畫﹕“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http://history.hanover.edu/courses/art/delalib.html
畫中的女神﹐手握槍桿﹐領導民眾推翻專制。如今的女神﹐手持火炬﹐照亮著人心。
一九八九年﹐天安門民主運動﹐學生們也照樣做了一座自由女神像。我們不知道﹐
女神的眼神是不是“不在現世﹐而在無窮的未來”﹖但我們確信﹐自由女神手中火
炬的光芒﹐是不分國界的﹐是無遠弗屆的。
奈何﹗九一一事件以後﹐自由女神就停止對外開放。遊客最靠近也只能上島而已﹐
無法入內參觀。女神如果有知﹐又當做何感想﹖
—————————————
噹﹗噹﹗噹﹗一座十八世紀英式喬治亞建築的鐘樓響起一片鐘聲﹐好奇的人們集中
過來﹐聽一個宣告。那天是一七七六年七月八日﹐消息的內容是﹐四天前一個嬰兒
在這裡誕生。
然而這棟建築並不是一家醫院﹐而是位在費城當年的賓州州府﹐也是人們現在稱做
的獨立廳。與其說是哇哇落地﹐不如說是賭氣而生。這嬰兒出生時不是嚎咷的哭聲﹐
而是激昂的憤慨。這個嬰兒就是美國﹐那篇宣告也就是獨立宣言。
十八世紀初期﹐歐洲的列強急於開拓海外勢力﹐北美新大陸的殖民地也是掠奪的重
點。英國勢力集中在大西洋沿岸﹐法國勢力分散在北部加拿大﹐中部密西西比河和
南部新奧爾良﹔英法雙方利益衝突﹐一七五四年爆發七年戰爭。年輕的喬治華盛頓
率領民軍和英軍並肩作戰﹐擊敗法軍和印第安人的部落。
戰爭使英國意識到﹐維護一支強大的海外軍隊相當耗錢費力。既是保護殖民地﹐就
理應由殖民者承擔費用﹔於是一面限制移民西進﹐免得再引戰端﹐又開始在殖民地
實行一七六四年的稅收法﹐兩樣措施全都不得民心。加上殖民地在英國議會中沒有
代表席位﹐每次通過的議案只考慮到英國本土的經濟利益﹐再再引起殖民們的不滿。
憤怒的人們和英軍起了衝突﹐造成一七七零年的流血事件。一七七三年十二月十六
日發生波士頓港的傾茶事件﹐引起英國的強制鎮壓。面對日益激烈的反抗情緒﹐英
王喬治三世毫不讓步﹐不願妥協。事態嚴重迫使各處的殖民地團結起來﹐捍衛自由。
於是一七七四年和七五年﹐兩次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
獨立宣言由Thomas Jefferson 起草﹐十三個殖民地五十六個代表﹐聚集在費城這棟
建築裡﹐討論又討論﹐終於定稿達成共識簽字。這篇宣言代表著對英王權威的挑戰﹐
於是延續了長達數年的獨立戰爭。
戰爭初起﹐英軍勢如破竹。一七七七年﹐英軍佔領費城。這座賓州府建築到底還是
變成了醫院﹐被英軍當成臨時的傷兵醫院。美軍撤退前﹐將鐘樓的大鐘藏到鄉下教
堂﹐以免被英軍拿去熔了做大砲。華盛頓的部隊則退守在費城外的Valley Forge。
意欲報仇的法國﹐首先承認美國﹐又增派援軍﹐華盛頓的部隊終於轉敗為勝。一七
八三年美國和英國在巴黎簽了和平條約﹐結束獨立戰爭。
革命成功後﹐十三州的精英代表再聚費城﹐商討組織聯合的中央政府。一七八七年
九月十七日﹐美國憲法在這裡定稿。這棟左右對稱的樓房﹐可以說是美國最具歷史
意義的建築。
站在這廳裡﹐我們彷彿聽到當時的爭吵。小州的代表說﹐每州平等﹐應該都派人數
一樣的代表。大州的代表則爭吵說﹐那不公平﹐我們人口多﹐應該代表多。憲法最
後總是在妥協中完成﹐於是美國今天的國會﹐參議院每州兩個代表﹐而眾議院的代
表則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十六個星期的制憲會議﹐由華盛頓坐在中間的主席座主持﹔意識到自己私人的意見
有左右辯論的作用﹐他都儘量不發言。大部份的代表們都很年輕﹐唯獨老成的富蘭
克林以八十高齡還認真參與。憲法簽定後﹐富蘭克林指著華盛頓坐椅背後金色繪成
的半輪太陽說:“許多會議中的爭論使我時而充滿希望,時而感到憂慮。我常看著
主席的椅背,不知道那到底是日出還是日落。我現在終於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
落”。
照片中的主席座椅﹐距離鏡頭相當遠。雖然看不清那龍椅背上方的半輪太陽﹐不過
一想到那時候一批美國開國元老﹐在這個小小房間裡聚會﹐就讓人感到莫名的興奮﹐
有種身歷其境的錯覺。每次會議﹐樓頂鐘聲就像上課鈴一樣﹐提醒每個代表就要開
會了。
一七九一年﹐華盛頓出任第一任總統﹐將首都從紐約市遷到費城﹐總統官邸就建在
廣場的另一頭。可惜那間總統住房如今已不復存在﹐在原地蓋的卻是一間公廁。
一八零零年﹐美國首府正式搬到Washington DC﹐ 熱鬧的費城才從歷史高潮中慢慢
冷靜下來。
一八二八年﹐費城市政府為了重建州府老舊的樓頂﹐就向John Wilbank 訂做一口新
鐘。根據合約﹐Wilbank 應把那口已用了七十六年的舊鐘撤走﹐然而他卻在裝好新
鐘後﹐把舊鐘留在樓裡。費城市政府一怒﹐告到法院﹐說他違約。Wilbank 向法官
辯稱﹐搬走舊鐘要耗費四百元﹐而這口破舊的廢棄老鐘哪值這筆錢﹖法官同情他﹐
就暫准他寄放原處。就這樣﹐舊鐘也從熔爐口被救了回來。
六十年後﹐Wilbank 的兒子出面要鐘﹐市府哪肯放手﹖一九八四年﹐Wilbank 的後
代子孫再度提出搬鐘的要求﹐然而這口緘默不響的啞鐘早成了美國國寶﹐成了世界
第一名鐘﹐哪還能要回去﹖
今年﹐二零零三年十月九日﹐這口破鐘﹐就要搬進美國政府為她新蓋的一座價值一
千三百萬專用屋子。為什麼一口用了八十年的老鐘﹐當初默默無聞沒人要﹔卻在棄
置不用以後﹐竟然轉運得到如此的身價﹖為什麼呢﹖
噹﹗噹﹗下課了。下次就請再回來聽聽關於這口鐘的故事。
—————————————
歷史上﹐生前無名而死後揚名的人物很多﹐鐘卻只有一口﹐那就是費城的自由鐘。
九一一事件以後﹐每個訪客都須要先通過嚴格的安全檢查﹐才能一睹芳容。僅管如
此﹐每天拜訪她的遊客還是大排長龍﹐絡繹不絕。她究竟有什麼魅力能獲得大家如
此的‘鐘愛’呢﹖
論藝術﹐論音響﹐論造型﹐論年代﹐這鐘遠不及明代的永樂大鐘。然而論名氣﹐自
由鐘卻是古今中外無鐘可及。
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詩“楓橋夜泊”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古寺已焚﹐古鐘失蹤﹔再建的寒山寺﹐重鑄的大鐘﹐即使撞出了詩情﹐還是少了那
份古意。 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小說‘鐘樓怪人’﹐使巴黎聖母院揚名於世﹐然而遊客
們望向鐘樓的焦慮眼神﹐不在大鐘﹐而是搜尋那隱現攀爬的善心駝子。
自由鐘是口真正的破鐘﹐她臉上有一道半吋寬﹐二十四點五吋長的裂痕。裂痕雖然
使她走音而且不再洪亮﹐卻一點也不折損她與日俱增的名望。相反的﹐許多慕名而
來的遊客﹐就是抱著好奇心前來欣賞這道缺陷美。其實鐘上的裂痕並非原始的細縫﹐
而是她年邁時動手術留下的傷疤。
這口鐘真正特別的地方﹐不僅僅在她的外表﹐還有她內涵的意義。要了解她﹐還非
得知道她的故事才行。
一六八一年﹐英王查爾士二世因為欠William Penn 逝去的父親一筆債﹐便將美洲新
大陸的一片土地劃給他﹐並命名為 Pennsylvania (意為 Penn’s Woods 賓家林)。
William Penn 雖出身貴族﹐思想卻有如那個時代的‘嘻皮’﹐他還加入下層百姓的
Quakers﹐鼓吹宗教自由。他帶了一批Quakers 朋友們來到新大陸﹐建立一個城鎮﹐
取名 Philadelphia (意為the city of brotherly love 友愛之都)。
一七零一年﹐William Penn 簽署一條新法律“The Charter of Privileges”﹔給予
轄區的移民最寬容的自由﹐並外釋總督的權力﹐讓百姓們組織議會實行自治。
一七五一年﹐賓州議會感念William Penn﹐決定為剛蓋成的州府鐘樓﹐向英國訂做
一口鐘﹐以紀念這條法律實行五十週年。議長 Isaac Norris 選了一段經文刻在鐘
上。
經文取自舊約聖經利未記二十五章十節的一段﹕”Proclaim liberty throughout the
land unto all the inhabitants thereof, 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原文
本來是耶和華在西乃山對摩西的囑咐﹐告訴他到了賜地後第五十週年應該做的事。
新鐘運到﹐試敲第一響﹐鐘就生了裂縫。賓州議會準備把鐘運回英國重做﹐結果船
長無法將鐘吊上甲板﹐就留在碼頭。州議會於是請了兩位本地師傅﹐將鐘熔了再鑄。
因為原鐘太脆﹐師傅加些銅料重鑄﹐可惜新鐘的聲音沒人滿意。於是鐘又熔了再鑄
第三次。兩位師傅還順便把自己名字也刻在鐘上。
( 鐘上的賓州誤拼成 pensylvania, 少了一個n, 當年似乎也接受這種拼法﹐也有人
說或許有人並不那麼真正喜歡William Penn )
沒人知道﹐什麼時候重鑄的鐘又再起了裂痕。只知道這鐘原音最後的絕響在一八四
六年二月二十二日﹐為慶祝華盛頓的生日而敲出的。
那年華盛頓已過逝了四十七年。華盛頓生前或許聽過許多次的鐘聲﹐當時他一定料
不到自己死後﹐會和這口鐘扯出什麼瓜葛。在華盛頓生前輝煌的年代﹐費城人或許
人人都知道華盛頓的大名﹐卻沒有人聽說過自由鐘這名字。
第一次有人稱這口鐘為‘自由鐘’是一八三九年的事﹐那時她已有八十三歲的高齡。
當時在波士頓一群主張廢奴運動的人士 ( 大部份是Quakers )﹐聚集一起成立自由
之友的組織。他們要為自己的主張尋求法理的依據﹐要為自己的刊物樹立一個代表
性的標籤。
他們在這棄置的老鐘上找到那行刻字﹕“Proclaim liberty throughout the land
unto all the inhabitants thereof”這正好是他們的訴求﹐於是自由鐘就自然而
然成了他們刊物的徽記。他們大張旗鼓地宣訴﹕由此證明開國的元勛們也是認同他
們的主張。
當開國元勛們聚集費城商議獨立時﹐眾人推舉文筆好的Thomas Jefferson 起草。傑
佛遜是個愛好人權崇尚自由的人﹐文章自然也反映他的理念。宣言中他原先有譴責
奴隸販賣制度的文字﹐遭到其他代表的反對而刪除。然而這一段文字則保留﹕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我們認同這些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不可剝奪的權利,其
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這句話為美國政治帶來深遠長久的影響。如果當時獨立宣言由華盛頓主筆起草﹐結
果恐怕會很不同﹐因為華盛頓出自農場﹐本身擁有三百多位黑奴。
美國東岸北部多森林﹐不適合大面積的農墾﹐於是農場都集中在南部的平原。農墾
所需的大量人力﹐來自非洲﹐造成當時盛行的黑奴制度。地主們視奴隸為私人財產﹐
可以自由買賣。黑奴出生的孩子﹐終生為奴。棉花生產的改良﹐造成棉產大量的需
求﹐也就更需要農場勞工﹐於是黑奴制度上百年來歷久不衰。
賓州是當年最標榜自由的殖民地﹐有兩條其他殖民地所沒有的法律﹕黑奴在此居住
連續超過六個月已上就可獲自由﹐在此地出生的黑奴子女滿二十八歲就可自由。
華盛頓在總統任內﹐帶了八位黑奴到費城的住所﹐每六個月輪調。當總統任期滿了﹐
在大家準備搬回農場時﹐一位女家僕Oney Judge﹐放棄舒適的生活﹐選擇逃亡。得
到一些同情她的人們幫忙﹐她逃到北邊的新英格蘭過著貧苦艱難的生活。
幾十年後﹐反對黑奴制度的人們﹐冒著危險﹐組織了所謂地下火車道﹐利用黑夜﹐
幫助南部逃跑的黑奴一站一站往北運送。
自由鐘被主張廢奴的人士選為他們運動的標誌﹐有一種特殊象徵意義的巧妙。渾黑
厚重的鐘﹐似乎代表著粗曠的黑奴。那一道裂痕﹐既代表著分裂的地域﹐思想的鴻
溝﹐也意味著道德的破損。
原先北部的自由州和南部的奴隸州一直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一八四九年加州發現
金礦﹐西部的開墾導致好幾個新州加入聯邦﹐因此打破原有的政治平衡。一個原先
單純的道德問題終於演變成政治問題。
一八六零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南北分裂各出代表﹐造成三組人馬競選﹐結果共和黨
的林肯得 39% 選民支持而當選。(類似的故事﹐好像在哪兒也聽說過﹖)
堅持反奴的林肯當選總統後﹐南部數州相繼宣佈退出聯邦﹐另組邦聯﹐導致美國其
後四年的南北內戰。
戰爭結束﹐林肯被刺。為了療養百姓因戰爭造成的心靈創傷﹐象徵和平的自由鐘在
戰後﹐數度四處巡迴展覽。
一八七六年﹐美國慶一百週年。自由鐘上的理想﹐五十週年不成﹐百年終有眉目。
一九一五年﹐舊金山主辦博覽會﹐自由鐘由東岸到西岸沿北線來南線回。火車每到
一處﹐自由鐘都受到萬人爭睹的場面﹐從此奠定她國寶的地位。
一九二六年﹐費城博覽會的巨形大門﹐就是依照自由鐘的樣子做的。
一九五零年﹐美國政府為鼓勵民眾投資儲蓄債券﹐向法國訂做五十五口複製的自由
鐘。現在全美每一州的州府所在地附近﹐都可以找到一口複製鐘。
隨著時間移轉﹐自由鐘的國寶身份不變﹐但她的內涵意義卻有了變化。一九七六年
美國慶祝兩百週年﹐自由鐘被搬到一間特別的展覽屋。每年上百萬來參觀的遊客﹐
看著自由鐘﹐心裡的聯想或許只是美國獨立。
那一年也有人向英國Whitechapel 抗議﹐自由鐘的品質太差。Whitechapel 做了一
口六倍重的新鐘送給美國慶祝兩百年紀念﹐上面刻著﹕“LET FREEDOM RING”
二零零三年十月九日﹐自由鐘又要搬進新家。到場的圍觀者﹐除了有她的仰慕者﹐
有好奇的遊客﹐還會有抗議的人群。
有人抗議﹐是因為自由鐘的新家大門位置﹐正好是當年華盛頓總統在費城官邸的後
院﹐黑奴們住宿的地方。平白飛來橫禍﹐華盛頓如果知道他成為今日抗議新聞的焦
點﹐他的聲譽再度面臨考驗﹐會不會也有話要說﹖
(自由鐘原本要在一年半前搬家﹐因抗議而延誤。日後展覽的內容﹐也有所調整)
或許自由的理想是註定有缺陷的﹐或許自由鐘曲折的故事是註定說不完的。
————————————————-
十五日下午﹐想起在時差十五小時外的內蒙草原﹐神舟五號載人太空船即將要降落了﹐
於是上網搜尋令人欣喜的最新消息﹐不料卻看到另外一則觸目驚心的新聞。
一艘Staten Island Ferry 在紐約港發生意外﹐高速撞上碼頭﹐造成幾十人傷亡。
真是令人難以置信﹐我在Staten Island 曾經住過五年﹐到曼哈頓的渡輪﹐來來回
回至少搭乘過幾百次﹐每次都是四平八穩的﹐怎麼也會出事呢﹖
再細讀新聞﹐這艘出事渡輪的名字叫Andrew J. Barberi﹐嗯﹗好眼熟﹐會不會是我
們八月中搭乘的那艘呢﹖記得那天兒子在登上渡輪前﹐曾用他的數位相機照了一張﹐
回家找出來看看。
果然就是她。這艘船有三層﹐我們從上層進船。照片中上面駕駛艙有個孤獨的人影﹐
會不會就是這次闖下大禍的駕駛呢﹖
平時每天有五艘渡輪運轉﹐Andrew J. Barberi 屬於其中最大型的渡輪﹐一次可容
六千多名乘客﹐負責上下班尖峰時刻的運輸交通。渡輪底層的設計﹐另可載運四十
多輛車子。
九九年那次來紐約﹐我還曾經開車上了渡輪﹐這次本想再帶孩子見識一回。可惜自
從九一一事件以後﹐為了安全的考慮﹐渡輪已不再允許車輛的運載﹐只好徒步登輪。
Staten Island 距離曼哈頓大概有五哩多﹐渡輪單程一趟大約費時二十五分鐘。除
了自由女神外﹐沿途在渡輪上還可以看到曾經是歐洲移民的入關中心 Ellis Island﹐
和海岸防衛隊駐守的Governor Island。這頭看到的是Brooklyn Bridge﹐那頭望見
的是 Verrazano Bridge。
住在紐約的那段時日﹐無論上學或逛街﹐搭乘渡輪我總是百坐不厭的。那時候坐一
趟只要二十五分錢﹐若不下船﹐可來來回回好幾趟。這一次來發現她居然是免費的﹐
有些意外。
海風迎面﹐看港灣裡來來往往的巨輪小船﹔看一群在船後尾隨的海鷗﹐自由自在忽
上忽下﹐心情感到特別的舒暢。
夏天下午﹐渡輪上總是有一大批外地來的遊客﹐幫他們照相﹐也分享他們那份興奮
和喜悅。有一次在曼哈頓地鐵裡﹐遇見兩個休假的大兵﹐問我往海邊的路﹐那時我
正好要回家﹐便帶他們同行搭渡輪。大概是第一次見識大西洋﹐兩人高興的像小學
生﹐臨分手還硬塞給我小費﹐我們彼此堅持互推﹐好不尷尬。
冬天大霧大雪天﹐渡輪都駛得緩慢﹐還不停地鳴笛。接近曼哈頓的海面常看到從Hudson
河上游沖下來的浮冰﹐一大塊一大塊的﹐看著看著﹐讓人忍不住拉緊身上的大衣。
若是沒有同學或朋友同行﹐在渡輪上我喜歡玩一種獨自的遊戲。隨便在旅客中找個
看來模樣有些特殊的目標﹐就替他編故事﹐想像他的過去和經歷﹐猜測他又要去哪
裡做些什麼。從沒有去驗證過故事與現實的距離﹐但有時候自己也覺得故事編得太
離譜而失聲發笑﹐別人看在眼裡﹐或許當我是神經失常吧﹗
這次來﹐我們車子從新澤西州開進Staten Island﹐在渡輪碼頭三里外的一個餐廳午
餐。看見鄰座一對夫婦﹐在桌上研究紐約地圖﹐身上穿著印著洛杉磯的T shirt﹐一
看就知道是外地遊客。
上前去和他們閑聊﹐問他們是不是也從加州來﹐才發現他們來自澳洲﹐正在環遊世
界一圈﹐美國停留兩站﹐東西岸各一﹐兩天前離開洛杉磯﹐來了紐約。 餐廳附近沒
有什麼觀光景點﹐若不是因為渡輪的關係﹐我們兩批人馬也不會在這個不太可能的
地點交叉而過。
與澳洲夫婦互道珍重後﹐女兒笑我傻。她指指我身上那件三天前在中國城買的﹐印
著紐約圖樣的T shirt 說﹐會穿這種襯衫都是外地的觀光客﹐哪有本地人。想想﹐好
像也有點道理。
女兒又覺得他們選擇洛杉磯為西岸停留地﹐似乎不及舊金山有趣。我想每個人都各
有所好﹐各有理由吧。
就好像我們來到Staten Island﹐有 一個重要的特殊目的﹐就是讓兩個在加州出生
的孩子﹐看看爸爸媽媽當年留學相識結婚的住所。
二十多年了﹐租來的房子看起來依舊老樣。然而屋子附近卻變了許多﹐我已找不到
結婚前單身時的住所。渡輪碼頭旁﹐還蓋了一座棒球場﹐那也是從前沒有的。
記憶中﹐渡輪在靠近碼頭時﹐總是會慢下來﹐輕輕碰撞兩邊護欄木樁再停靠。在我
的印像裡﹐Staten Island Ferry 最安全可靠﹐如今我的信任卻受到了嚴厲的考驗。
——————————————
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相距三百八十哩﹐朝發夕至﹐仍是加州。從紐約市到華盛頓特區只
有兩百三十哩路﹐幾個小時卻已駛過五個州。
沿著九十五號州際公路南下﹐在馬里蘭州巴爾地摩外港﹐車子會經過一段四孔八線
道的隧道。這條隧道長一點五哩﹐是世界上最寬的水底隧道﹐叫做Fort McHenry Tunnel。
每一天都有超過十萬輛車子穿越這條隧道。
出了隧道第一個公路出口﹐就是Fort McHenry。Fort McHenry 並不是靠隧道而出名﹔
正好相反﹐隧道因Fort McHenry 而得名。當初為了保留Fort McHenry 的完整﹐隧
道工程的設計可謂煞費苦心。
論碉堡建築﹐星狀的Fort McHenry 實在不及紐約的Fort Wadsworth 堅固雄偉﹐Fort
McHenry 的名聲和歷史地位卻遠遠超過美國其他的碉堡。為什麼呢﹖
因為一場戰役﹐因為一面旗﹐更因為一首歌。
翻開美國的外交史﹐似乎不停地在英法兩個世仇間搖擺。
現今美國和伊拉克的戰爭﹐英國派出子弟兵與美軍共生死﹐法國則在旁邊不斷澆冷
水。歷史上的三邊關係並不是一直如此的。
喬治華盛頓年輕的時候﹐和英軍合作﹐打敗法軍﹔年長時﹐得到法國拉法葉將軍的
幫助﹐戰勝英軍﹐獲得美國獨立。他總統任內兩個左右手﹐傑佛遜親法﹐漢彌爾頓
親英﹐華盛頓就保持中立。
繼任總統的亞當斯起初有意偏法﹐但他派往法國的特使﹐三次求見未准﹐引起國會
和百姓公憤﹐後來美國海軍差點和法軍打起來。
傑佛遜當選總統﹐在英法間仍保持中立﹐但顧慮到密西西比河的出口﹐必須經過法
國的屬地﹐有戰術上的隱憂﹐於是他派特使向拿破侖交涉購買新奧爾良港。當時拿
破侖志在稱霸歐洲﹐急需軍款﹐竟然提出將整片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法國屬地全部出
賣的建議。
傑佛遜欣喜若狂﹐便以一千五百萬元的代價買下這片土地。一八零三年美國的領土
瞬間增了一倍﹐這也成了傑佛遜總統任內最大的成就。
巧合﹐一個歷史上的巧合﹐亞當斯和傑佛遜兩位美國建國史上的巨人在同一天去世。
這一天是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也正是美國慶祝建國五十週年的紀念日。
一八一二年﹐麥迪遜總統的鷹派幕僚和國會議員﹐覬覦北邊加拿大的土地﹐看見在
英法戰爭中有機可乘﹐便以自由貿易為藉口﹐於六月十八日放棄中立﹐對英國宣戰﹐
並同時派軍征服加拿大。
然而﹐出師不利﹐Hull 將軍兵敗﹐在底特律投降﹐其後幾次征服加拿大的軍事行動
也無法成功。
起初英國為了全力對付法國﹐無暇顧及美國的宣戰。一八一四年初拿破侖戰敗﹐被
放逐外島。少了後顧之憂﹐海上稱霸的英國皇家海軍於是掉轉艦頭﹐對美國展開懲
罰行動。
知道北邊Fort Wadsworth有重砲恭迎﹐英國艦隊就避開紐約港﹐而選擇防衛薄弱的
首府華盛頓下手。輕而易舉地擊敗守軍﹐英軍在白宮和國會大樓象徵性地放把火﹐
然後就轉戰巴爾地摩。
一位住在華盛頓的年輕律師Francis Scott Key﹐為了營救一位在華盛頓被英軍抓走
的醫生朋友﹐向在巴爾地摩外港停泊的英國艦隊交涉釋放事宜。英軍同意他的要求﹐
但顧慮到他很可能把英軍即將發動攻擊的機密洩漏﹐就暫時扣押他的船隻。
一八一四年九月十三日﹐英國艦隊發動對Fort McHenry 整天整夜的火砲攻擊。那天
夜裡﹐Francis 身在船上耳聞四週隆隆砲聲﹐不知Fort McHenry 命運如何﹐心中萬
分焦慮﹐徹夜無眠。
十四日曙光微現﹐Francis 站在船頭﹐望向遠處的Fort McHenry﹐只見在晨風中飄
揚著一面星條旗。興奮激動的Francis Scott Key 在那時就隨手寫下了一首詩﹕
Oh, say can you see, by the dawn’s early light,
What so proudly we hailed at the twilight’s last gleaming?
Whose broad stripes and bright stars, through the perilous fight,
O’er the ramparts we watched, were so gallantly streaming?
And the rockets’ red glare, the bombs bursting in air,
Gave proof through the night that our flag was still there.
O say, does that star-spangled banner yet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On the shore, dimly seen through the mists of the deep,
Where the foe’s haughty host in dread silence reposes,
What is that which the breeze, o’er the towering steep,
As it fitfully blows, half conceals, half discloses?
Now it catches the gleam of the morning’s first beam,
In full glory reflected now shines on the stream:
‘Tis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O long may it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And where is that band who so vauntingly swore
That the havoc of war and the battle’s confusion
A home and a country should leave us no more?
Their blood has wiped out their foul footstep’s pollution.
No refuge could save the hireling and slave
From the terror of flight, or the gloom of the grave:
And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in triumph doth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Oh! thus be it ever, when freemen shall stand
Between their loved homes and the war’s desolation!
Blest with victory and peace, may the heaven-rescued land
Praise the Power that hath made and preserved us a nation.
Then conquer we must, when our cause it is just,
And this be our motto: “In God is our trust.”
And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in triumph shall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就這樣﹐美國的國歌誕生在這塊自由之地﹐這個勇士之家。
其實不是這個法國設計的星形碉堡有多麼堅固﹐也不是一千多名美國守衛將士有多麼
神勇﹐英軍之所以打不下Fort McHenry﹐只因為他們從船艦上射出的砲彈不準﹐近
兩千發砲彈只有一枚射中碉堡﹐造成四人死亡﹐幾十人受傷。
英國艦隊在巴爾地摩無功而返﹐再轉戰南部的新奧爾良﹐卻被Jackson 將軍擊退。
一場英國與美國之間莫名其妙的戰爭﹐誰也沒有佔到便宜﹐終於不了了之。
Fort McHenry 的門票五元採榮譽制度﹐要到遊客中心的服務櫃檯‘自首’報到﹐才
從Park Ranger 手中換到一張紅色的貼紙。那天遊客並不多﹐我看看大概其中有一
半身上沒有貼紙﹐我想這個國家公園歡迎大眾前來﹐即使不去報到也行。
藍天綠茵﹐海風徐徐﹐巨船小帆點綴著巴爾地摩港灣﹐在林立的古砲間安閒倘佯﹐
讓人感受到的﹐不是血腥戰場﹐而是人間天堂。
那面Francis Key 看到的巨型國旗﹐有十五顆星﹐四十二呎長三十呎高﹐被稱為The
Star-Spangled Banner﹐被珍藏在美國歷史博物館。
這次到首府華盛頓﹐本想見識這面名旗﹐不料美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卻是曾經掛
在九一一事件Ground Zero 現場的那面巨幅國旗。
令人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巨輪仍在我們的身邊不停的運轉﹐不曾駐足。
在電視上看球賽﹐聽到開場前的那首國歌﹐就不禁讓人想起Fort McHenry﹗
——————————————
在美國建國英雄群中﹐唯一堪稱國父的﹐就只有喬治華盛頓。既是美國革命的領兵統
帥﹐又是第一任總統﹐除了華盛頓﹐沒有第二人選夠資格當美國國父。
雖然華盛頓親自選了一塊南北居中又臨著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界河Potomac River
的地方建美國首都﹐卻沒有在這個以他名字取名的都市做過一天總統。
華盛頓生前﹐就有人提議要為他塑造紀念雕像﹐謙虛的他總以省錢為由而否決。直
到一八三二年﹐美國慶祝華盛頓一百週年生日﹐才有民間團體集資為他建一個紀念
碑。
華盛頓紀念碑是首府最高的建築﹐不管從哪個方向來﹐不論是白天或晚上﹐遠遠就
可以看到這個顯著的地標。
華盛頓紀念碑於一八四八年開始建造﹐一波三折﹐一直等到三十六年後﹐一八八四
年十二月六日才正式完工。
若是將世界上當成照片背景的建築加以排名的話﹐華盛頓紀念碑一定名列前矛。
雖然很多人看照片都沒有注意到﹐但如果細瞧這些照片﹐就能發現在紀念碑離地面
高度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地方﹐有一道痕跡﹐線上面的石塊色澤要比下面來得
深些。那可不是大水淹過的痕跡﹐而是一八五四年﹐民間捐款用完了﹐建碑不得不
停工。然後又經過南北內戰﹐直到一八七六年百年國慶﹐美國政府插手接管後才得
以再續建﹐但已無法找到色澤完全相符的大理石料了。
老實說﹐左看看右瞧瞧﹐即使有再多的想像力﹐也不覺得這個紀念碑哪兒長得像喬
治華盛頓﹐倒覺得它很像是古埃及神殿外的方尖石柱﹐差別只是埃及石柱是整根實
心的原石﹐而華盛頓的紀念碑是三萬六千多塊石頭堆砌而成的空心柱。當然華盛頓
紀念碑要比埃及石柱高些粗壯些。
華盛頓紀念碑高約五百五十五呎﹐建好初時可是世界第一。如今台北一零一大樓搶
走了頭銜﹐兩者乍看之下﹐那一柱擎天的模樣﹐倒還有一點神似。
華盛頓紀念碑四週﹐環繞著五十面隨風飄揚的國旗﹐代表著美國五十州。碑裡有一
座電梯﹐只要一分多鐘光景﹐就可以將遊客們快速送到塔頂。人們透過幾個小窗口
就能俯視觀賞華盛頓的市景風光。
從塔頂北面的窗子望出﹐在交錯的街道中很容易找到白宮。如果地球有所謂政治震
央﹐白宮可算是其中之最。幾個穿西裝打領帶的人物在這裡隨便說幾句話﹐就可以
讓千里外中東小鎮的老百姓﹐日子過得天翻地覆﹐生離死別。這屋裡曾經出過不少
鼎鼎大名的歷史人物﹐除了坐在辦公桌前心腦交瘁的歷屆總統們﹐還有辦公桌下口
舌勤奮的陸文斯姬小姐。
南面窗子展現的卻是一幅市外桃源﹐水鄉澤國的景色。婆多馬克河的對岸是維吉尼
亞州。照片中大理石的水晶宮裡住的不是龍王﹐供奉的是一尊傑佛遜的立身雕像。
從外表看﹐傑佛遜紀念館像極了位在羅馬的萬神殿 The Pantheon﹐簡直可以說是照
版設計。環湖的櫻花每年四月盛開﹐是華盛頓市著名的勝景。
傑佛遜不是個功績顯赫的君主﹐也不是個口若懸河的演說家﹐卻是個影響美國政治
最深遠的哲學政治家。美國崇尚自由﹐維護人權的立國精神﹐可以說是他首導的。
甘迺迪總統有一次接見一群諾貝爾得獎的學者說﹐這是白宮自傑佛遜以來第一次腦
力精華的聚集。一群天才也不及傑佛遜一人﹐可見甘迺迪對他的推崇。
轉到華盛頓紀念塔的西面窗口﹐見到的是林肯紀念堂。林肯紀念堂造型宛如古時希
臘的神殿。紀念堂前的倒影水池又好像印度泰姬皇陵前的水池。站在有如埃及石塔
的頂端看四週的仿古建築﹐好像環遊了世界﹐也深深感受到美國擷取世界上其他文
化優點的熔爐精神。

越戰紀念碑

韓戰紀念碑
面向林肯紀念堂﹐越戰紀念碑建在水池右上角的草坪﹐韓戰紀念碑建在左上角。在
水池這頭正在動工中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預定明年國殤日開放。唉﹗希望
不要再打仗了﹐否則要不了幾個世紀﹐這水池四週的草坪全都是戰爭紀念碑。
從林肯紀念堂往華盛頓紀念塔劃上一條向東伸展延長的直線﹐就會碰上美國國會。
華盛頓紀念碑和美國國會山莊之間有塊空地大草皮﹐叫做 National Mall 國家廣場。
綠色地毯的兩側﹐有十座大小不一的博物館和美術館。
除了國慶日和聖誕節﹐華盛頓紀念碑每天開放。有半數門票可上網事先預約(每張兩
元)﹐另一半免費保留當天發放﹐先到先得。我們大約上午九點到﹐已只剩下下午三
點的票。
當我們下午在碑前排隊時﹐一對沒票的情侶﹐焦急地向每個人詢問有沒有多餘的票。
他們運氣還不錯﹐隊伍中有人為了保險﹐拿了兩個時段的票﹐就給了他們下一點鐘
的門票。排隊時警衛就警告每位遊客不准帶食物入內﹐連手上的礦泉水瓶也不行。
華盛頓紀念碑的安全檢查相當嚴格﹐我們看見警衛在一個遊客的背包中查到食物﹐
就要將他趕出去。我建議他把背包留在檢查區﹐等會兒參觀完後坐電梯下來再拿回。
只見警衛叉著腰﹐兩眼瞪著我﹐擺出一副你懂什麼的姿態﹐嚇得我趕緊閉嘴﹐眼睜
睜看著那個人乖乖離去。
電梯一次容下十幾個人﹐塔頂的窗口很小。有一對老夫妻霸佔了一個窗口﹐在那兒
指指點點﹐大家在後面等得不耐煩﹐也只好轉到別的窗口。不好意思讓後面的人久
等﹐每個窗口只能匆匆一瞥﹐照張像而已。好在如今數位相機很方便﹐回家再慢慢
細瞧。
電梯登頂是快擋向上﹐回程中間有一段卻減速下滑。透過玻璃窗﹐旅客可以看到紀
念碑裡內壁上的刻字石板﹐共有一百九十五塊。雕花或刻字的石板來自各州﹐還有
許多國家或私人團體贈送﹐其中有兩塊來自中國。最特殊的有來自阿拉斯加的整塊
綠玉﹐和亞利桑那州的紅木化石。加州原先運來一塊帶金的石塊﹐卻中途失蹤﹐再
補送的一塊就沒有帶金了。羅馬教皇送的那塊石匾﹐還沒鑲裝就被極端教徒偷走﹐
據說被扔進河裡。從前遊客可以選擇樓梯步下紀念碑﹐慢慢欣賞這些石刻﹐如今已
沒有這樣的機會。
走出紀念碑﹐看看四週的遊客人群﹐不曉得其中有幾個人在參觀的過程中﹐真正緬
懷這位美國國父。大多數人到此一遊﹐看看風景而已。
華盛頓紀念碑在這兒成為最顯著地標的身份永遠都被保留﹐因為這個城市早已立法﹐
所有新建築物都不得超過十三樓高度。
夜裡開車離開華盛頓市區﹐遠處聳立的紀念碑燈火通明﹐格外醒目。
—————————————-
美國總統George Bush Jr. 在白宮橢圓辦公室的牆上掛了一幅林肯的畫像﹐另外在桌
上又擺設了一座林肯的雕像。這位來自南方的現任總統﹐在白宮網站的錄影中幾番
強調﹐林肯總統是他最心儀的總統﹐因為林肯維護了全國統一。
在離白宮不遠的地方﹐有一棟由三十六根大理石柱撐起的雄偉大殿。殿中有一座大
理石雕的林肯坐像﹐端莊而嚴肅。外圍的石柱代表著當時全國統一的三十六州。
在林肯總統座像的背後那面牆上﹐刻著一句話﹕
“In this Temple, as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 whom he saved the Union,
the memory of Abraham Lincoln is enshrined forever”
(這座神殿將永遠珍藏人們對維護聯邦統一的亞伯拉罕林肯的衷心回憶。)
在美國國定假日中﹐有兩天是慶祝總統生日。其中一天是二月二十二日﹐華盛頓的
生日﹐另一天是二月十二日﹐林肯的生日。一個是開國的革命先鋒﹐另一個是完成
統一的英雄﹐兩人的功績都被後人景仰。
一八零九年﹐林肯出生於肯塔基州的一個清貧人家﹐父母都沒有受過教育。父親是
木匠也是獵人﹐母親早逝﹐父親再娶。童年的林肯沒有機會上學﹐隨著父親四處墾
荒不斷地流離遷徙。聰明的他每到一地耳聞目睹﹐增長不少見識。在農工之餘﹐他
有兩個嗜好﹐喜歡自己一人看書﹐愛跟別的孩子講故事。
二十一歲那年﹐在伊利諾州的林肯﹐選了一個在密西西比河上運貨的船夫工作﹐有
機會到南邊的新奧爾良。沿途林肯見到一些被鞭打的黑奴﹐和逃走被殺的黑奴﹐心
中感到十分的震撼。
回來以後﹐林肯到一個小鎮﹐當木工﹐小店夥計﹐船夫﹐充兵﹐郵局管家﹐地理測
量員﹐一直沒有成功﹐卻讀了很多報章書籍﹐也講了很多故事。他和朋友合夥開了
一家小店﹐卻經營失敗﹐欠下巨債﹐連他的馬也被牽走。
幸好小鎮裡的人們喜歡聽林肯講故事﹐林肯就憑走南闖北的經歷和街頭說故事的本
領﹐幾度出馬競選伊利諾州的州議員。一番起起落落﹐二十六歲的林肯終於當選州
議員。
在郵局做事時﹐林肯認識一位經常來等信的安娜﹐那時她已有位住在外地富有的未
婚夫。幾番等待﹐安娜終於了解自己的未婚夫其實是個大騙子﹐轉而對默默暗戀著
自己的窮小子林肯﹐始生戀情﹐繼而定婚。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奪走安娜年
輕的生命﹐也讓林肯痛不欲生。
一八三七年﹐身無分文的林肯借了錢﹐借了匹馬﹐隻身到伊利諾州的春田市開始他
的新生。在這裡一位陌生人Speed 失必得收留他﹐也成為孤獨的林肯一輩子唯一能
交心的朋友。
政壇上的競爭和辯論﹐磨煉了林肯的口才和文筆。曾經讀過一些法律方面的書籍﹐
和得到一位律師朋友的幫助﹐於是林肯決定到他那兒當助手﹐也因而從此走上律師
之途。
三十歲的林肯再度經歷一場類似玩笑的戀情﹐以求婚被拒而收場。直到他遇到生命
中第三個女人﹐林肯才成了家。
一個偉人的背後﹐常有一個不平凡的女性。林肯終於遇見了處在另個極端世界的瑪
麗。瑪麗來自上層貴族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外向好舞﹐善於交際﹐卻有個脆
弱易傷的內心。林肯內向深沉﹐獨來獨往﹐卻有個堅強不屈的內心。不僅瑪麗家人
不贊同他們的交往﹐林肯自己也相當猶豫。
別人越是反對﹐瑪麗越是相信自己的抉擇﹐她相信林肯有一天會出人頭地。相反的﹐
林肯對兩人的交往卻顯得有些徨恐不安。他終於決定和瑪麗攤牌﹐親口告訴她﹐自
己並不愛她。然而瑪麗當場的淚水很快就融化了林肯的鐵心﹐反而答應和她訂婚。
好事難成﹐一八四一年一月一日舉行婚禮的那一天﹐新郎卻一直沒有現身。爾後的
日子裡﹐臨陣脫逃的林肯過得相當沮喪。他給朋友的信中提到﹐如果將我的傷痛平
分給每個人﹐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一張笑臉。
夫妻不成情義在﹐一件後來發生的事意外地改變了一切。
林肯有個秘密﹐他偶爾會在地方報紙上用女性 “Rebecca” 的筆名﹐投稿發表對時
事的看法或對政客們的批評。瑪麗和她的報刊編輯朋友都知道這個秘密。
有天林肯用筆名在本地報上發表一封對一位伊利諾州議員James Shields 的批評信。
林肯卻很意外地發現其後幾天﹐報紙續刊了幾篇“Rebecca”對 Shields 的冷嘲熱
諷﹐其中不乏人身攻擊﹐甚至說自己是個寡婦﹐其實很迷戀他﹐希望很快就能嫁給
他。
James Shields 惱羞成怒﹐向報社查證誰到底是這位神秘的Rebecca。林肯發現那幾
封玩笑信原來出自瑪麗的手筆後﹐決定挺身而出﹐攬下所有的文責。James Shields
在林肯拒絕公開道歉以後﹐就找林肯單挑﹐來場生死決鬥。
寫到這﹐讓我想起美國歷史上另一場決鬥。美國第三屆總統大選﹐Thomas Jefferson
和 Aaron Burr 得票數相同﹐漢彌爾頓卻幫昔日的政敵傑佛遜當選。副總統Burr 記
恨於心﹐日後因小事而找漢彌爾頓決鬥﹐結果漢彌爾頓不幸中彈身亡。
一八四二年九月二十二日﹐林肯帶了長劍到密蘇里州赴約。個兒高大的林肯陣前持
劍揮舞一番﹐身材矮小的對手看在眼裡﹐終於接受朋友們臨場的最後調解﹐雙方握
手言和回家。日後﹐林肯對人說這次決鬥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玩笑開過頭的瑪麗﹐慶幸沒有釀成大禍﹐對這位挺身相救的騎士﹐心中萬分感動。
心存愧咎的林肯發現瑪麗不計前嫌﹐也樂意再續前緣。三十三歲的林肯和二十四歲
的瑪麗﹐這對歡喜冤家終於又湊在一塊。死灰復燃的火爆戀情﹐閃電似地促成小兩
口十一月四日的婚禮。事後林肯在信中寫著﹐婚姻對我而言﹐純屬意外。
害羞自卑的林肯﹐婚後展現出野心勃勃的瑪麗風格﹐不但顯出自信的雄心﹐並將他
的政治眼光放到首府華盛頓。一八四六年林肯當選美國眾議員。任內林肯反對美墨
戰爭﹐他認為那不是正義之戰﹐但美國大獲全勝﹐使林肯不太受到歡迎。
任期結束後﹐林肯重返伊利諾州重操舊業當律師﹐瑪麗有些失望。有時候﹐林肯回
到家﹐迎面而來的是廚房裡扔出來的馬玲薯﹐或是瑪麗手中的掃把。瑪麗常為小事
大吵﹐林肯則處處相讓﹐把精力全放在律師事務和政治議題上﹐常常一個人躲在辦
公室的沙發上過夜。僅管如此﹐林肯並不沾酒﹐也不碰外邊女人。
一八五四年﹐美國國會通過 Kansas-Nebraska Act﹐准許這裡原本自由的地區自由
選擇是否蓄奴﹐以維持西部開發後的南北政治平衡。對一個主張廢奴的人﹐這條法
律象徵實質的倒退。深受刺激的林肯決定再入政壇﹐那年競選參議員﹐但是失敗。
當時一對黑奴夫婦Dred Scott﹐以死去的主人曾帶他們到過自由地區住過的理由﹐
向法院申請自由的身份。一八五七年﹐最高法院判決﹐黑奴沒有公民權﹐無權訴訟﹐
法庭不受理。林肯認為這樣的判決使得奴隸主釋放自己的奴隸都成了犯法的事﹐大
加反對。
一八五八年林肯再度競選參議員﹐對手是過去的情敵道格拉斯﹐選舉結果林肯再度
失敗。然而﹐他的辯論才華使他的名聲響遍全國。一八六零年﹐民主黨南北分裂﹐
林肯代表新起的共和黨參選總統﹐終於成功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林肯曾經說過﹐一棟裂開的房子不可能久立不倒。林肯的當選﹐卻引發南方幾州宣
佈退出聯邦﹐另組國家。南北戰爭初起﹐北軍數戰皆敗。林肯一面實施經濟孤立南
方﹐一面任用Grant (葛蘭特將軍) 主導戰事﹐使局勢有所轉變。一八六三年﹐林肯
簽署解放黑奴的宣言。
夢想成真﹐揚眉吐氣的瑪麗﹐卻發現進入白宮的日子並不如原先想像。南方人覺得
她是叛徒﹐北方人懷疑她是間諜。好不容易有機會展現她高超的宴客社交才華﹐卻
因在國難期間﹐被人批評為不合時宜﹐過於奢華。
一八六四年﹐戰局好轉﹐林肯當選連任。一八六五年四月九日﹐南方的李將軍向
北方的葛蘭特將軍投降﹐結束了延續四年﹐造成六十二萬人喪生的南北內戰。
在歡迎葛蘭特將軍凱旋的行列中﹐敏感的葛蘭特夫人﹐在第一夫人的臉上讀到不屑
的妒意。四月十四日﹐葛蘭特將軍在夫人的慫恿下﹐以提早返家的理由﹐拒絕出席
當晚原先預定與林肯總統和夫人一起赴福特戲院觀劇的公眾場合。
那一天是復活節前的星期五﹐林肯和夫人一起步入福特戲院﹐接受全場觀眾起立致
敬。他們不知道其中有一位同情南方的演員Booth﹐正靜靜等候著林肯和葛蘭特將軍。
這位Booth 曾經在紐約演出過凱撒大帝的戲劇。
戲劇進行到一半﹐Booth 潛到林肯身後﹐對他的頭部開了一槍﹐再從包廂跳上舞台﹐
彷如演出 Brutus 刺殺 Julius Caesar 的那一幕﹐他大聲叫著“暴君的下場﹗”。
不知情的觀眾還以為那是劇情中的一部份。
當中彈的林肯被人抬出戲院時﹐馬路對面一戶人家﹐有一個人在門口向大家招招手﹐
他們就把林肯抬進屋裡。高大的林肯﹐只能在一張小床上﹐斜斜躺著。醫生們束手
無策。漫漫的長夜﹐猶如內戰的四年﹐林肯艱苦奮鬥。在黎明初曉的時分﹐林肯嚥
下最後一口氣﹐悄悄地走進了歷史。
失去林肯的瑪麗﹐生活頓時失去了重心﹐生命失去了意義。無法面對現實﹐她慢慢
失去了理智﹐只能生活在自己虛幻的想像中。她和林肯生的四個兒子中只有一人活
到成人﹐她卻被那唯一長大成人的兒子送入瘋人院。
一八六八年﹐葛蘭特將軍當選美國總統﹐葛蘭特夫人成為白宮的新女主人。
林肯是個超級演說家﹐他的兩篇演講稿被永遠刻在林肯紀念堂。北牆那一篇是林肯
二度連任時的就職演說﹐南牆這篇則是林肯最有名的蓋茨寶演說。
就職演說中﹐林肯指出﹐南北雙方都讀同一本聖經﹐信仰同一個上帝﹐都相信正義
的上帝站在自己這邊。其實這個世界上每一場戰爭﹐不都是因為兩邊都堅信自己是
對的﹐才打得起來﹖
蓋茨寶演說是林肯在南北戰爭死亡戰士墓地的演說﹐當時他並不是主講人﹐他的演
說很簡短。演說的結尾道出林肯對國家未來的期許。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我們將堅持不讓這些戰士白死。在上帝的護佑下﹐我們的國家將重生自由。
我們也決不讓這個屬於人民﹐來自人民﹐為人民謀福的政府從地球上消失。)
幾十年以後﹐一個叫做孫中山的中國人﹐將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翻譯成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他發明了三民主義﹐創建了中
華民國。
林肯紀念堂褒揚了林肯統一聯邦的貢獻﹐卻有意或無意地疏忽他解放黑奴﹐伸張社
會正義的功績。
不過有一個人沒有忘記。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得金恩博士﹐選擇在林肯紀念堂前
的階梯﹐發表演說﹐“I have a dream”。如同林肯﹐這篇演說﹐觸動著千萬人心。
如同林肯﹐他也被人暗殺。如同林肯﹐他的生日﹐也成為美國國家紀念日。如同林
肯﹐有一天在華盛頓首府﹐他也將會有一座屬於他的紀念堂。

Comments

  1. 這次我們也到了DC,在林肯紀念堂及華盛頓紀念碑前,不勝唏噓,看人家怎樣紀念、懷念自己的國父與總統,而我們台灣竟連一個小小的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都容不下...

    林肯因為解放黑奴,故被解放的黑奴多聚集到DC。他們以前流傳一個笑話,入夜以後,只剩一個白人住在DC裡面-美國總統,但歐巴馬上任後,連最後一個白人都不存在了!

    在越戰紀念碑前,居然情不自禁地感動盈淚,一時之間覺得美國人傻到令人動容!

    ReplyDelete
  2. 這篇長文充分展現了光年兄的詼諧意趣、知性文思與感性情懷。像走過兩百年的美國歷史一樣,從911事件倒敍,美國獨立戰爭、南北內戰、到美國打伊拉克…一個場景,一個事件,光年兄都敍述得如生栩栩,多處令人感動不已…

    這篇長文我應該看過三遍以上,光年兄第一次在天秤的咖啡館貼出來時,就看過一遍;前不久天秤寄給我,又看了一遍;今晚算是看第三遍了。

    光年兄對美國歷史這麼熟?我在加拿大十五年,還沒分清東西南北呢!

    26 Mar 2011 at 12:59 am

    ReplyDelete
  3. 結合歷史與人文的遊記 精采極了! 可以分享嗎?

    ReplyDelete
  4. 蓓蓓,雖然版權不是我的,但我想應該沒問題。

    光年兄雖然一飛九萬里,可是每次發動前還要調校高低、方位、速度、距離等等,等他回答,可能又隔了幾個光年了!...^^

    ReplyDelete
  5. 跟光年兄報告一下,蓓蓓是stone的學妹(吧?),也是我在臉書上的朋友,說分享,應該也是臉書上作個連結,無妨?...^^

    ReplyDelete
  6. 不容易啊! 寫這麼一篇有趣又感人的文章! 真的好像看了一篇美國的近代史(呵 呵 好年輕的國家啊, 只有近代史) 這又讓人更進一步佩服光年兄的學養了!

    知性又生動的遊記兼文史敘述! 可遇不可求!!! 讚!讚!讚!

    ReplyDelete
  7. 華盛頓紀念碑的照片 出不來, 用wiki 看了一下資料 發現了這一段, 這個碑文應該是在內部電梯緩降那時看到的那一批有一百九十五塊碑文其中之一吧?

    徐繼畬在百多年前的封建社會, 能有此識見亦屬難得!

    ------------------------------------------

    1853年美北長老會駐中國的傳教士丁韙良曾贈一碑文予美國華盛頓紀念館,由福建巡撫徐繼畬撰碑文文字:「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ReplyDelete
  8. 好多照片都消失不見咧?有辦法找回嗎?

    ReplyDelete
  9. 在不該想到吃的地方聯想到食物... Quakers 大約是教會的一個支派?
    又查了一下 哈 哈 還真是食品公司的名稱(來源?)!

    ReplyDelete
  10. Quakers 在台灣應是被譯為<貴格教派>或貴格會。

    蓓蓓是我高二時的同班同學 ^_^

    我還沒讀完這整篇....所以只能暫時言不及義一下.......

    ReplyDelete
  11. 客提兄,遺失照片的部分,我雖然有拍,但怕跟光年兄的故事牛頭不對馬嘴,不敢冒然補上。

    華盛頓紀念碑蓋建過程一波三折,蓋到一半時,發生南北戰爭,大家跑去打戰,戰後休生養息,再回來重建時,已是多年後。因此紀念碑從遠處看可看出全身色澤一分為二,分屬不同時期的蓋建。

    ReplyDelete
  12. 光年兄本來應該自己有拍 華盛頓紀念碑 林肯紀念館的照片吧?
    看文章中有符號或圖示 ,顯示本來有圖或照片, 只是不知啥原因 沒秀出來 ...^^

    ReplyDelete
  13. 上文光年兄還提到美國國歌的由來, 星條旗的演變 , 精彩有趣!
    甚至柯林頓總統與陸文斯基的緋聞都還可以帶上一筆...^^

    只是像不大得人心的小布希, 是否因為發動第二次的波灣戰爭引來回教徒911的攻擊報復
    也許還沒定論, 但是911恐怖攻擊事件確實打醒了一些美軍強勢帝國主義的迷夢
    附帶地帶來些沉痛的省思, 也可說是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ReplyDelete
  14. 光年兄這文在天秤那裡登出,因為年代久遠不可考(哈哈,因為天秤換過幾次網站),有些照片可能當初天秤作連結時沒有放在同一路徑下,又或者光年兄原始提供的照片已取下,以致”失聯"...

    請光年兄回頭找八年前的照片?呃..不知能否找到...

    "此仇不報非君子”應是美國與回教徒之間最大的懲結所在吧?

    ReplyDelete
  15. 照片中的少男少女是光年的兒女?少女很健美,少男英俊,不知道那個像光年多一點?^_^

    ReplyDelete
  16. 也到過一些國家 但奇怪的是 至今還沒去過美國
    前幾年連美簽都辦了 就是沒機會成行

    ReplyDelete
  17. 就怕您要到美國,也想著:從西岸先走還是東岸先走,在那兒磨蹭半天,成不了行...^^"

    ReplyDelete
  18. (因為老義想去花東,居然一直在猶豫要順時鐘方向走還是逆時鐘方向,以致一直未成行。我勸他帶個伴,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幫他走一半!既省了費心,繞回圓環時也比較浪漫!...^^)

    ReplyDelete
  19. 謝囉 這麼豐富的內容 希望更多人有機會看到

    ReplyDelete
  20. 咦?蓓蓓在翻我臉書上的舊文啊?呵呵,我自個兒要找都找半天,妳是怎麼找到的?

    ReplyDelete
  21. 臉書的右邊就自動跑出來呀 看你痛失忽忽的心情 心有戚戚 看你勸激動的朋友以大局為重 又深感佩服

    ReplyDelete
  22. 可能臉書發現我留言 就把朋友之前獲得比較多回應的文 Post在右邊吧 常常都有啊

    ReplyDelete
  23. 比較多回應的,應該都是跟stone聊天的...^^

    臉書是隨機的吧!只是我之前沒注意到它有這功能...好像只能看到別人的,看不到自己的。今天剛好想把舊文貼回部落格,因為覺得在臉書找文好麻煩...所以看到妳怎麼那麼快就翻到舊文很意外...

    ReplyDelete
  24. :) 當初就是看stone的臉書 才有機會結識妳這位才情兼備的朋友啊 也要謝謝客提兄轉貼的 花想集的文

    ReplyDelete
  25. 我不是個擅長表露自己的人 甚至常常在讀了書 看了電影之後 才會有 遇到自己的心情的感覺 和stone二十多年沒見 原本甚掛念 沒想到重逢的時候 我兒子都長成我和stone當同學的年齡了!!!:)
    經歷了一些事後 我終於走出拘束 想多珍惜和能Touch 到心的互動

    ReplyDelete
  26. 一直相信看書、看電影跟看人,都是一種「閱讀」。「閱讀」具有強大療效...所以多看看人也是不錯的,即使是在臉書上看...^^

    ReplyDelete
  27. 花花會不會寫一篇在臉書上看人的文? ^_^

    ReplyDelete
  28. 我的留言被過瀘了?

    ReplyDelete
  29. 華盛頓紀念碑﹐因為今年八月二十三日美東地震﹐有安全顧慮﹐仍暫時關閉。

    原定今年八月二十八日正式揭幕的馬丁路德紀念碑﹐因美東颱風影響﹐改期到十月十六日。

    馬丁路德紀念碑的位置處在林肯紀念堂和傑佛遜紀念堂的中間。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我打從江南走過

少年Pi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