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馬偕與忽忽塑像/淑瓊、Margaret

前些日子淑瓊姐至淡水,走訪淡水幾處古蹟,晴媽Margaret對淡水古蹟如數家珍,於是有了淑瓊姐的照片,Margaret的講解,帶我們神遊一趟淡水之旅及馬偕醫生的生平。(by flower)

01  馬偕

▲淡江女子中學,現在是純徳小學
上面的校名, 就是馬偕所創最早的女子學校名稱, 但因為怕鴿子飛進, 都加了一層網子有點破壞視覺( Margaret)
▲淡江女子中學,現在是純徳小學
後面那一棟就是全台灣最早的女子學校, 每回看, 都有莫大的感動, 一個從加拿大到此地的教士, 可以有這麼大的願力, 促進女子的教育(Margaret)

▲女性文化地標
淡水女學堂, 是全台最早的女子學校, 因為馬偕目睹女子的地位低落, 所以在設立牛津學堂(在真理大學池塘旁的那一棟), 又想方設法開辦淡水女學堂, 每回去看到那些女學生的舊照, 都很感動。(Margaret)


▲▼馬偕故居,現為真理大學


▲▲加拿大安大略省,馬偕中英文碑(光年)

加拿大安大略省府在馬偕出生地的社區公園裡﹐也為他設立了中英文的歷史紀念碑牌。碑牌座落於Oxford county牛津郡 , Zorra Township左拉鎮﹐Embro庵布羅村的紀念公園內。

中文紀念碑牌的文字﹐譯自英文原文。安大略省府官方的譯文和原文我都抄錄於後﹕

偕叡理牧師 
1844-1901

偕叡理是加拿大長老會的宣教師﹐是蘇格蘭移民之子。他出生於左拉鄉庵布羅村附近。一八七二年﹐他在台灣的淡水開創了加拿大第一個海外傳道所。不受傳統束縛以及洞察當地居民的需要﹐他替人拔牙﹐並且訓練當地的教會聖職人員。他娶台灣女子張聰明為妻﹐生兩女一男。這個『鬍鬚番』﹐一生在台灣北部傳教﹐設立了六十所教會﹐數間學校及一所醫院﹐至死為止。一八八一年他在牛津郡募款﹐帶回淡水設立牛津學堂﹐這個學堂後來成為大學。他曾強烈反對加拿大政府對華人移民課征人頭稅。他不僅是安大略福音傳道運動的大鼓舞者﹐也 是在台灣全國受人尊敬的英雄。

安大略傳統基金會立碑

REVEREND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

Son of Scots immigrants, Presbyterian missionary George Mackay was born near Embro, Zorra Township. In 1872 he founded the first Canadian overseas mission in Tamsui, Taiwan. An unconventional character, but sensitive to local needs, Mackay practised lay dentistry and trained local clergy. He married a Taiwanese, Tiun Chhang-Mian, and had three children. The 'Black-Bearded Barbarian' worked in north Taiwan until his death, establishing 60 chapels, several schools and a hospital. In 1881, he raised funds here in Oxford County to help build Oxford College, Tamsui, which later became a university. He was also an outspoken opponent of the Canadian head tax on Chinese immigrants. An inspiration to the evangelical missions movement in Ontario, Mackay remains a national hero in Taiwan.

Ontario Heritage Foundation,
an agency of the Government of Ontario (光年)

▲▼淡江中學
▲石板屋"都瑪拉拉特"
這是淡江中學台灣文化的展區, 而且這個石板屋是正港的排灣族石板屋, 不是只有做做樣子的, 上回有一次開放內部, 我們剛好有進去參觀過。(Margaret)


02 小白宮

▲小白宮
老實說,如果不是Margaret介紹 ,我只會走到真理大學,不知上面還有這麼漂亮珍貴的古蹟。(淑瓊)

▲▼雞蛋花(緬梔)

淑瓊姐拍的這棵緬枝( 雞蛋花)有百年歷史, 去年陪我們去淡水的在地人特別介紹過的, 當時花開滿樹, 真的很香(Margaret)

▲小白宮後方草坪的凹洞, 是清法戰爭時砲彈掉下所造成的遺跡(Margaret)

清法戰役是清朝末年對外唯一一次打敗外國軍隊的戰役

劉銘傳的戰略是用小船載重物到出海口去, 讓海水下降, 法軍無法從那裏上岸, 只好轉往沙崙海水浴場那裏摸進滬尾, 不過那裏全是林投樹, 加上清兵埋伏, 讓法軍吃盡苦頭。

清法戰爭是從越南開始的, 法國人在越南沒占到便宜( 好意外的一次),

越南打不下, 於是法國人打到澎湖, 希望從澎湖打進東南省份, 但因為補給線太長, 又沒打勝(這支法軍啊)

澎湖還是拿不下來, 念頭動到了台灣, 沒料到在滬尾大敗, 法軍統領孤拔也在澎湖過世, 埋骨在澎湖。(Margaret)


03 忽忽塑像

▲淡水夕陽

▲▼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花花說的,忽忽的雕像?(淑瓊)

這幾棵老榕樹夏天很涼快,走累了在這裡些歇腳,又可以觀賞夕陽,是很享受的地方,可是..我覺得樹幹承受很重的壓力,好像越來越下垂了,不知政府有沒有要扶她一把呢?忽忽雕像就在後面的石椅上。(淑瓊)


04  一滴水紀念館

 ▲▼ 一滴水紀念館(Ally)

▲一滴水紀念館室內景之一(Margaret)


導覽介紹一滴水歷史, 此建築物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一切完好, 在台灣發生921震災後, 二國民間友人交流, 日方同意將此建築移至台灣展示。

在拆除過程中, 在棟札上發現了建造此屋的主人水上覺治大名, 其子水上勉之為日本大文豪, 雖然都不知他們的名字, 但聽到導覽解說很感動, 因為棟札是房子的身分證。(Margaret)


▲一滴水紀念館的樑柱結構剖面圖, 完全不用釘子

包著紅布的就是棟札, 在房子開工時, 會在此樑柱上刻下起造者, 設計者...的名字, 並在房子完工後綁上一只草鞋, 代表房子在此處落地生根。(Margaret)

▲煮飯的鍋子(Ally)
這個是煮飯的地方,那鉤子可以收放自如,但目前只有展示功能(Margaret)

這就是泡抹茶的道具。日本人喝抹茶很講究,茶泡好拿給對方時要先90度轉三次,接過來的人也一樣要轉(不會是兩次吧!?),我轉暈了...記不得了..(淑瓊)


05 台北故事館

 ▲台北故事館

 ▲台北故事館內的瓷磚

 ▲台北故事館內景


06  紅毛城

去年初我去淡水紅毛城和滬尾砲臺時﹐趕上慶祝北縣改區成為新北市﹐兩個地方不但沒收門票﹐還巧逢“加藝滬曉”的文化活動。初看海報﹐覺得名字怪怪的﹐猜是出自“家喻戶曉”的諧音﹐但不曉得活動的主題內涵。

進了紅毛城﹐才知道原來是馬偕牽線的文化交流活動﹐一邊來自馬偕的故鄉加拿大﹐另一邊則是一百四十年前馬偕登陸的淡水。紅毛城的展覽除了有馬偕在台的歷史圖文故事﹐還有加拿大楓情民俗的介紹。到了滬尾砲臺﹐看到的是馬偕與台灣原住民互動的歷史﹐和加拿大印第安人的文俗特展。若是沒看說明﹐有些文物藝術品﹐還猜不出究竟是來自原住民還是印第安人。雖隔重洋﹐人類的文化細胞和線條藝術似乎還是互通的。

站在紅毛城﹐看展覽﹐觀遊客﹐瞻古蹟﹐也眺淡水河。淡水河是台北盆地的出海要道﹐河口的丘坡有天生優越的地勢﹐以往是掌控船貨進出至關緊要的位置。然而這塊寶地的風水﹐似乎只有藍眼睛才看得出。

西班牙人初來台灣﹐就選擇在淡水築城。荷蘭人來了﹐趕走西班牙人﹐當上新城主﹐繼續經營﹐加強工事。不管是西班牙人還是荷蘭人﹐都是金毛洋鬼﹐這城也就被稱作紅毛城。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以後﹐淡水就變成放逐犯人的地方。到了清末﹐英國人來了﹐選上紅毛城當領事館﹐加建了官邸﹐才稍稍淡化了要塞的軍用角色。直到三十年前﹐紅毛城才正式收歸國有。(光年)


▲▼紅毛城外觀(flower)

▲紅毛城外觀(Margaret)

 ▲紅毛城外,望向出海口(flower)

 ▲客廳擺設(flower)

▲客廳擺設(Margaret)
因兩張角度雷同,特同列於此。(flower)

▲有一塊地磚的花色是錯誤的貼法, 請大家找一找(Margaret)

▲▼ 廚房用具

 ▲▼紅毛城內展示的古蹟文物及文字說明(flower)






07  滬尾砲台




▲滬尾砲台的外觀及甬道(Ally)

滬尾砲臺的故事﹐也離不開洋人。一八八四年﹐法國想據越南為屬地﹐和中國開戰。法國遠東艦隊一面對付清廷閩海艦隊﹐一面封鎖台灣。法國人砲轟基隆和滬尾﹐劉銘傳棄基保滬﹐坐鎮台北﹐在淡水重兵佈防﹐守將沉船塞港。法國屢攻不成﹐死傷慘重﹐轉佔澎湖。一八八五年﹐馮子才在諒山大挫法軍﹐法國人才退出基隆澎湖。清軍好不容易打個勝仗﹐卻與法國簽訂天津條約﹐承認越南歸屬法國。
中法一戰﹐清廷始知滬尾重要。一八八六年﹐劉銘傳任台灣巡撫﹐聘德國人設計﹐建築滬尾砲臺。一八八九年完工﹐滬尾砲臺擔負抵禦外侵的重責﹐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一八九四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滬尾砲臺一砲不發﹐就拱手送給日本。(光年)

08 忠烈祠



出了滬尾砲臺﹐我就近順便參觀了隔壁的台北縣忠烈祠﹐中式的建築和牌摟應該都是光復後的重建﹐一改原先日本神社的風貌。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人生前離不開政治﹐死後仍無法解脫。

忠烈祠有一對石獅像﹐母獅左腳下有一幼獅﹐然而引人側目的卻是公獅坐姿下露出的一具小石砲。在滬尾砲臺沒看到砲﹐卻在這裡見著﹐有些意外。想想﹐如此招搖曝露的坐像﹐似乎不合國人比較保守的民情。或許這對守護的神獸是日本神社遺留下來的高麗犬﹐日本人比較有崇拜性器官的偏好﹐何況是重武的軍魂。不知如此推斷是否正確﹖不曉得是否有地方上的老人家或舊相片可以證實它是日據期間的遺跡﹖(光年)

▲1979年新建的牌樓(Ally)

 ▲忠烈祠(Ally)


 ▲門口的石獅 (Ally)
※ 延伸閱讀:
Ally幻境有更詳實的照片記錄,歡迎移駕。
關於石獅的典故,目前仍未獲知,但這裡有詳實的介紹。

圖文/淑瓊、光年、Margaret、Ally、flower

Comments

  1. ‎20幾年前我去過那裏。

    ReplyDelete
  2. 老實說,如果不是Margaret,我只會走到真理大學,不知上面還有這麼漂亮珍貴的古蹟。

    ReplyDelete
  3. 小白宮好像是近幾年才開放的, 之前都是大門深鎖

    而且因為慶祝新北市升格, 這二三年都不收費, 實在很適合多去走動

    ReplyDelete
  4. 我和朋友看了都驚呼連連,來淡水不知多少次了,竟不知幾步路之隔整條街都是寶。小白宮旁也有好幾株櫻花。

    ReplyDelete
  5. 光走在真理街就有時光倒流的感覺啊!

    之前小朋友再小一點時, 真理大學對面的教室, 沒有門禁, 我們曾經帶著小孩進去, 就坐在走廊那看向淡海, 很美

    可是不知從何時開始, 他們不讓外人進去了, 失去了一個景點, 我還說下回不要帶小孩, 穿得年輕一點, 手上再拿幾本書, 看能不能混進去...( 純粹玩笑)

    有個認識九年的媽媽朋友, 她們先移居上海, 後來又定居L.A.但每回回台, 我們一定約著去淡水, 她的女兒田寶和晴小妹同齡, 有一次田寶私下對我說, 阿姨, 我們每次來淡水都去真理大學, 還有淡江高中, 然後要吃阿給, 可是每次來我都覺得好好玩哦...

    真的是這樣, 雖然經常去, 可是還是覺得好玩, 是因為這有他們的成長記憶吧.

    ReplyDelete
  6. 後面那一棟就是全台灣最早的女子學校, 每回看, 都有莫大的感動, 一個從加拿大到此地的教士, 可以有這麼大的願力, 促進女子的教育.

    上面的校名, 就是最早的女子學校名稱, 但因為怕鴿子飛進, 都加了一層網子有點破壞視覺.

    ReplyDelete
  7. 是啊...那個年代,女孩要唸書不容易.

    ReplyDelete
  8. 我娘說的做息都未赴啊, 那有閑工讀冊...

    因此小時候我覺得自己能上學識字真是一件好事, 因為識字, 可以看書, 去郵局存錢, 也不用等櫃員有空, 在我小時候很多人去郵局都要請別人代寫提款單或存款單, 有了識字寫字能力, 不只不用求人, 還能幫助別人, 而且那時的存摺都是人工謄寫, 一拿到要立刻核對數字有沒有錯誤, 因為認字又會算數, 就能自己驗算, 郵局是我最早體驗到知識有用的場所

    ReplyDelete
  9. 淡水本身就是一個古老城鎮,除了古蹟,還有美麗風景。不知各位到淡水有沒有去忠烈祠?小小一個,以前很多武俠片在那兒拍外景。

    ReplyDelete
  10. 去過淡水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淡水小鎮的別樣風情吧?那是別的地方沒有啦...^^

    ReplyDelete
  11. 花花看了淡水河邊,有沒有浪漫回憶湧上心頭?

    ReplyDelete
  12. 有啊....謝謝淑瓊代解相思...^^

    ReplyDelete
  13. 淡水也有渡船頭,通往八里。我讀書常常一個人去坐渡輪,坐到八里,一個人走過人家的田,坐在八里的河岸往回看...

    ReplyDelete
  14. 花說的忠烈祠, 往裏走是滬尾炮台, 一滴水紀念館也在那裏, 現在叫什麼滬尾文化園區

    淡水忠烈祠以前也是日本神社, 但都被破壞光了, 現在合台灣僅存的桃園忠烈祠(在龜山那裏), 有保留日本神社的樣貌, 有時覺得把歷史拉長一點, 會看到一些盲點, 但在光復初期, 把日人的建築拆掉是萬分正確的作法

    ReplyDelete
  15. 把時間拉長,才會有包容。我一直都覺政治這種事,放在時間裡很多情緒或意識就會被稀釋,應爭千秋不必爭一時。

    幸好紅毛城沒被鄭成功拆掉...^^

    ReplyDelete
  16. 鄭的勢力在南部, 應該管不到北部來^^

    ReplyDelete
  17. 哦?我以為鄭是從關渡出海口打進去的...

    ReplyDelete
  18. 這我就不知, 只知鄭從鹿耳門打赤崁樓, 又從台江內海摸進安平, 把荷蘭人打得哇哇叫!

    ReplyDelete
  19. 「哦?我以為鄭是從關渡出海口打進去的...」

    北部人這麼喜歡鄭成功?連入台地點都往北拉了數百公里。

    台南一帶,營字的地名特多,有柳營、新營、下營、左營、後營等等,這是鄭成功屯田政策的餘澤。

    不知柳營與細柳營有無關聯?

    ReplyDelete
  20. 我是情感作祟,無關宏旨。...^^

    紅毛城上有個砲台,砲口直對淡水河入海口。於是想像荷蘭人炮口對著鄭成功軍船發射的畫面...^^

    ReplyDelete
  21. 馬偕為淡水所作的,的確很感人,當年交通不便利,他徒步在城鎮裡上上下下為各戶人家義診,並說服家長讓女孩進教室上課...

    後來的馬偕護校和馬偕醫院皆是出自他的創辦...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經費,是加拿大教會人士寄過去的哦!...^^

    ReplyDelete
  22. 河邊也有馬偕的銅像,他旁邊一艘船,船上放了一本聖經和一個行醫皮包。

    ReplyDelete
  23. 以前看馬偕的故事很感動,一個異國的傳教士,卻那麼愛這個小鎮,愛這個土地。

    ReplyDelete
  24. 嗯,河邊有馬偕的塑像...我原以為忽忽的塑像會放在那附近...

    ReplyDelete
  25. 忽忽的放那兒我覺得很好,坐著休息有她和貓作伴。她旁邊本來有人坐著,知道我們要照相,就趕快起身讓我們拍照。

    ReplyDelete
  26. 阿客提瑪February 28, 2012

    我也覺得很好, 大家有伴,忽忽也有伴...^^

    ReplyDelete
  27. 嗯...再說這...我會哭...

    ReplyDelete
  28. 不哭不哭..抱抱

    ReplyDelete
  29. 馬偕墓園在淡江高中最後方, 有一次我們無意中走過去, 站在那裏, 我很誠心的謝謝這個無私的傳教士, 用行動愛台灣

    馬偕之妻是萬華人, 原名張葱, 後改名張聰明, 他在萬華貴陽街蓋了長老教會, 佰屢次被當地人破壞, 甚至被放火燒掉, 這是三年前去參觀剥皮寮才知的歷史

    在貴陽街和康定路附近有家月光照相館,現在一半店面在賣咖啡, 老闆在店外貼了台灣第一個傳教士張OO的照片, 原來張OO是他的阿公, 張OO就是馬偕的大舅子, 上回去買咖啡我看到照片問老闆, 老闆高興得不得了, 一直講個不停呢.

    ReplyDelete
  30. 阿客提瑪February 28, 2012

    剛剛查了一下谷歌, 馬偕有兩處雕像
    走訪馬偕街的歷史

    ReplyDelete
  31. 那二個銅象, 大概都是這幾年設立的, 河岸那個比大鬍子的那個更晚一點

    偕醫館可以去看看, 很簡單, 但當年是很先進的醫療療院所

    ReplyDelete
  32. 回頭來講貴陽街的長老教會

    從娘家走過去三分鐘可到達, 小時候我們經常在各種節日( 復活節, 聖誕節)去那裏聽故事, 教會的人就會發糖果給我們, 所以那是我們的另一個天堂

    當年的教會是二層樓的小教會, 後來改建成大樓, 完全失去了原來的風格, 也讓敝人在下小時候騙吃騙喝的記憶有點小缺角了, 如果那老教會還在, 我一定會再帶孩子進去, 但改成新的大樓, 往事都不能回味了.

    ReplyDelete
  33. 與眾友人談論馬偕先生對淡水與女子就學的貢獻,正巧今日看到馬偕先生與夫人的結婚證書,且於文中看到台灣早期女子的命運與東西文化。
    為一紙永恆的誓約-談馬偕的結婚證書

    ReplyDelete
  34. 謝謝花的分享, 看到更多歷史

    原來張葱小姐被收養, 難怪我問月光照相館的老闆是否還有和姑婆的後代聯絡, 他只淡淡的說沒有聯絡了。

    ReplyDelete
  35. 看她寫的”誓言”不禁暗想,當時的她真是大無畏,嫁給老外耶!一個被虐的童養媳,因一紙婚約而改變一生...台灣史上被記上一筆!...^^

    ReplyDelete
  36. 蔡阿信. 女子中學的優秀畢業生. 可能埋骨您所在的城市.
    蔡阿信

    ReplyDelete
  37. 謝謝修旭兄提供的故事連結,又一位了不起的台灣女性。...^^

    文中內容最後提及1979年終於得以返台,可見是被列入當年所謂的黑名單...^^

    ReplyDelete
  38. 無言兄問的柳營和細柳營,我來問問Ally,他在台南待過,可能會知道。(不過他這兩天出遊了...^^)

    ReplyDelete
  39. 我只知道新營附近的鹽水、後壁、菁寮很精彩,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陳永華)葬在柳營,其他都不知。不過,「陳近南=陳永華」好像只是傳說,得請金庸說清楚。

    ReplyDelete
  40. 下次去淡水會去看看。
    我沒說出來,不用哭。

    ReplyDelete
  41. 「紅毛城上有個砲台,砲口直對淡水河入海口。於是想像荷蘭人炮口對著鄭成功軍船發射的畫面...^^」

    在淡水的話,可能是劉銘傳擊退法國艦隊。

    ReplyDelete
  42. 「老闆在店外貼了台灣第一個傳教士張OO的照片」

    台灣第一位傳教士似應為洋人。

    ReplyDelete
  43. 看來萬華地區專出有見識的女性^^(張葱, 蔡阿信)

    ReplyDelete
  44. 古城咩,當年出了萬華大概也都是”荒山野外”吧?

    ReplyDelete
  45. Ally, 真有”陳近南”啊?呵呵...天地會的勢力有擴大到台灣嗎?

    ReplyDelete
  46. 無言兄,
    >>在淡水的話,可能是劉銘傳擊退法國艦隊。
    對哦,應該是劉銘傳!...^^

    >>台灣第一位傳教士似應為洋人。
    店老闆指的應該是第一位當傳教士的台灣人。

    ReplyDelete
  47. 金庸寫的啊。陳近南向韋小寶說他本名陳永華,在鄭成功底下辦事,圖謀反清復明大業。參考以下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vMAxyRiVKM

    可是歷史上真正的陳永華並沒有「陳近南」之名,應屬傳說而已,不知是金庸創造還是早已流傳的傳說。

    鄭成功的軍師陳永華葬於柳營,參考以下網頁:
    http://www.ylib.com/taiwan/tainan/city/middle/m14_a.htm
    http://www.ttvs.cy.edu.tw/kcc/9211nan/chen.htm

    ReplyDelete
  48. 你不是在阿里山上嗎?呵呵,還能逛網!

    金庸小說取材自歷史,但情節虛擬,我猜還是編的。

    ReplyDelete
  49. 去年初我去淡水紅毛城和滬尾砲臺時﹐趕上慶祝北縣改區成為新北市﹐兩個地方不但沒收門票﹐還巧逢“加藝滬曉”的文化活動。初看海報﹐覺得名字怪怪的﹐猜是出自“家喻戶曉”的諧音﹐但不曉得活動的主題內涵。

    進了紅毛城﹐才知道原來是馬偕牽線的文化交流活動﹐一邊來自馬偕的故鄉加拿大﹐另一邊則是一百四十年前馬偕登陸的淡水。紅毛城的展覽除了有馬偕在台的歷史圖文故事﹐還有加拿大楓情民俗的介紹。到了滬尾砲臺﹐看到的是馬偕與台灣原住民互動的歷史﹐和加拿大印第安人的文俗特展。若是沒看說明﹐有些文物藝術品﹐還猜不出究竟是來自原住民還是印第安人。雖隔重洋﹐人類的文化細胞和線條藝術似乎還是互通的。

    站在紅毛城﹐看展覽﹐觀遊客﹐瞻古蹟﹐也眺淡水河。淡水河是台北盆地的出海要道﹐河口的丘坡有天生優越的地勢﹐以往是掌控船貨進出至關緊要的位置。然而這塊寶地的風水﹐似乎只有藍眼睛才看得出。

    西班牙人初來台灣﹐就選擇在淡水築城。荷蘭人來了﹐趕走西班牙人﹐當上新城主﹐繼續經營﹐加強工事。不管是西班牙人還是荷蘭人﹐都是金毛洋鬼﹐這城也就被稱作紅毛城。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以後﹐淡水就變成放逐犯人的地方。到了清末﹐英國人來了﹐選上紅毛城當領事館﹐加建了官邸﹐才稍稍淡化了要塞的軍用角色。直到三十年前﹐紅毛城才正式收歸國有。

    滬尾砲臺的故事﹐也離不開洋人。一八八四年﹐法國想據越南為屬地﹐和中國開戰。法國遠東艦隊一面對付清廷閩海艦隊﹐一面封鎖台灣。法國人砲轟基隆和滬尾﹐劉銘傳棄基保滬﹐坐鎮台北﹐在淡水重兵佈防﹐守將沉船塞港。法國屢攻不成﹐死傷慘重﹐轉佔澎湖。一八八五年﹐馮子才在諒山大挫法軍﹐法國人才退出基隆澎湖。清軍好不容易打個勝仗﹐卻與法國簽訂天津條約﹐承認越南歸屬法國。

    中法一戰﹐清廷始知滬尾重要。一八八六年﹐劉銘傳任台灣巡撫﹐聘德國人設計﹐建築滬尾砲臺。一八八九年完工﹐滬尾砲臺擔負抵禦外侵的重責﹐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一八九四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滬尾砲臺一砲不發﹐就拱手送給日本。

    逛過紅毛城和滬尾砲臺﹐我得到一個印象﹐三步五崗的服務工作人員似乎比當時的遊客還多。多數的服務員很盡職地站在那兒﹐但沒事可幹﹐顯得無聊得很。覺得不如省一些錢﹐把古蹟的歷史文物說明牌做得更完善些﹐或許會更具有教育的價值。不過有可能﹐市政府的用心在解決失業問題﹐不在古蹟的管理經營。

    出了滬尾砲臺﹐我就近順便參觀了隔壁的台北縣忠烈祠﹐中式的建築和牌摟應該都是光復後的重建﹐一改原先日本神社的風貌。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人生前離不開政治﹐死後仍無法解脫。

    忠烈祠有一對石獅像﹐母獅左腳下有一幼獅﹐然而引人側目的卻是公獅坐姿下露出的一具小石砲。在滬尾砲臺沒看到砲﹐卻在這裡見著﹐有些意外。想想﹐如此招搖曝露的坐像﹐似乎不合國人比較保守的民情。或許這對守護的神獸是日本神社遺留下來的高麗犬﹐日本人比較有崇拜性器官的偏好﹐何況是重武的軍魂。不知如此推斷是否正確﹖不曉得是否有地方上的老人家或舊相片可以證實它是日據期間的遺跡﹖

    ReplyDelete
  50. 出遊也不能天長地久,今天已在辦公室上網。

    石獅這事有趣。剛剛查資料,比較可能是改建為忠烈祠後才有的石獅,而非日據時代遺留。參考下網頁: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118.html

    想體會日本神社只能去桃園神社,雖也改用途為忠烈祠,建築物卻原汁原味從日據時代保留下來。相較於其他神社面目全非或灰飛湮滅,桃園神社神奇的保存下來,想必當時爭取的人士努力甚深。

    忠烈祠附近,於近年剛「移植」落成的日式老屋「一滴水紀念館」有人可多聊聊嗎?看來還是再跑一趟淡水好了。

    ReplyDelete
  51. 有!淑瓊姐有去一滴水紀念館,也有照片。晚點兒她上來,我再問問看能不能轉貼過來。聽說裡面的建材是從日本運去台灣的?

    ReplyDelete
  52. 光年兄有沒有”加藝滬曉”的照片?借我們看看?..^^

    我去忠烈祠的時候,沒注意石獅子。晴媽很熟淡水,等她上來看她知不知典故。

    ReplyDelete
  53. 我..只是去真理街的古蹟,還沒去一滴水紀念館。

    這裡有人有介紹:
    很美的一滴水紀念館

    ReplyDelete
  54. Ally連結的那個網站,下面有很詳細的石獅說明。

    比較意外的是那個忠烈祠,跟我”小時候”看到的居然不一樣,仔細看了資料,才知這是後來改過的。...那麼,我以前看到的,還是日本人建的神社?可惜以前在那裡拍的照片都是站在草地上,沒拍到後面的建築物,不然可有紀念價值了。

    ReplyDelete
  55. 難怪我對光年兄說的石獅沒有印象...

    ReplyDelete
  56. 光年兄看的展覽, 去年剛好也看到了

    滬尾炮台建於清法戰爭之後, 清法一戰, 劉銘傳深覺滬尾之重要性,因為只要控制淡水, 就可走水路至台北大稻埕, 萬華...於是劉請示清廷設置滬尾炮加強防備,只可惜炮台才建好沒多久, 1895年台灣就割讓給日本了

    至於忠烈祠外的石獅子, 嗯...沒注意到,因為那回是要去看炮台, 直接走過, 看到忠烈祠外有二根柱子不完整的遺跡, 很像是日式建築, 再加上去過桃園忠烈祠不久, 所以很自然聯想到淡水的忠烈祠以前應該也是日人神社

    忠烈祠外的石獅子, 我再來問問世居淡水的網媽,如有答案再上來


    花,冰雪聰明,猜中了張OO是第一位台灣籍傳教士^^

    ReplyDelete
  57. 去年夏天有去一滴水紀念館, 但照片不多, 也拍得不好, 所以應該不用貼過來吧^^

    ReplyDelete
  58. 原來我記錯了,是晴媽去過,不是淑瓊姐...^^

    照片貼過來吧?貼過來才能說故事!

    ReplyDelete
  59. 新增幾張Margaret拍的一滴水紀念館照片。

    ReplyDelete
  60. 之前這個館所(一滴水紀念館)曾有很多地方政府去接解, 包括南投,台南....但日方後來決定落腳在此, 是因為這裏很遼闊, 從外面大馬路進來有一段距離, 加上都是公家用地, 不會突然冒出一棟大樓, 或是突然增加很多商店賣家, 很安靜又沒有其它建物的地方才適合它的存在, 聽了導覽這麼解說, 很令人感動, 因為連要送到國外的房子, 都要考慮很多, 這種很:"細微"的體貼大概是日人的一貫作風。

    ReplyDelete
  61. 不知這麼個”房子”是怎麼移到台灣的?拆下來重組的?或是整幢”貨運”過來的?
    我們這裡有那種老房子整幢移來移去的.

    ReplyDelete
  62. 拆下來編號, 再船運進台灣, 光運費就好幾百萬.. 那些經費就靠志工團去募款才付清, 是很大的工程及努力...

    ReplyDelete
  63. MargaretMarch 02, 2012

    照片內景居多, 那天因為很熱, 所以在戶外只停留了一會兒, 沒有拍到外景的照片, 可能要等貓大姐去拍, 或我們下回再去拍吧。

    現在發現對淡水太熟了, 很多地方都不會特意去拍下留念

    ReplyDelete
  64. 那天從紅毛城走往滬尾砲臺的途中﹐我曾路過一滴水﹐當時紀念館尚未開放﹐只能在室外的和平公園草坪區逛逛走走。現在在這裡欣賞照片補缺﹐謝謝。

    我在台北故事館和北投于右任故居梅庭參觀時﹐都被服務員好心告知﹐室內是不許照相的。尷尬之後﹐心存餘悸。在紅毛城和滬尾砲臺參觀“加藝滬曉”的室內展覽時﹐總覺得自己被身邊的服務員緊迫盯人﹐不敢再輕舉妄動﹐手指和相機保持清白距離。

    老實說﹐看到加拿大的介紹展覽﹐也沒有什麼想照相的慾望﹐大概就是晴媽看淡水類似的感覺。

    曾經好奇過淡水的牛津學堂是否承英國名校的淵源﹐看過展覽﹐才知道馬偕出生的故鄉在加拿大﹐俺打獵省的牛津縣。馬偕建學堂前﹐從牛津老家得到鄉親們的募款捐助﹐所以才有牛津的命名。

    ReplyDelete
  65. 光年兄,梅庭室內可以拍照, 但不能開閃光(紅毛城, 一滴水也是如此), 我的傻瓜數位拍起來就會昏暗不明


    台灣目前僅有三個場館的地磚完全來自英國,台北故事館, 紅毛城,台北賓館, 前二者我們都常造訪, 每回去就會對著那些美麗的地磚讚歎一番, 紅毛城裏的地磚還有一個地方拼反了, 去年參觀加藝滬曉時, 有個志工看到我們的小朋友, 特地叫我們找一找, 眼尖的兒子一下就發現了:)


    馬偕故鄉是俺打獵省的牛津縣, 台灣是不是譯為安大略省?? 牛津, 和英國的牛津有沒有關聯??

    ReplyDelete
  66. 光年兄跟加拿大很熟嗎?呵呵,居然就沒拍照慾望了!...

    若要說安大略省的牛津縣跟英國牛津有關聯也未嘗不可,加拿大起初是英國殖民地,直到現在也還隸屬大英帝國,總理任命,還要英國女皇簽字呢!...^^

    紅毛城的地磚是英國的啊?我去時沒特別注意。
    為什麼你們都有服務人員或志工一旁導覽?我去時就只有遊客,沒有人介紹...>"<

    ReplyDelete
  67. 花, 別的地方我不知道, 不過淡水這二三年來很多館所都有志工或替代役役男

    可以參加定時導覽, 就可以聽到很多館所介紹, 或是在參觀時, 有問題就找現場志工問問, 我們去紅毛城知道地磚那次純粹意外, 因為大家都來去匆匆, 只有我們三人在那間客廳看了很久, 於是志工就過來讓我們找拼錯的地磚, 然後又說了台北故事館和台北賓館(他沒去過, 只是知道), 我家小孩就老馬識途一般的說起台北故事館...

    那位志工伯伯, 還和我們介紹外頭的植物, 紅楠, 他說那只有春天才會在葉梢末端呈現紅色, 很美, 但多數人都不知其名...

    去一滴水那天, 遇到的是替代役役男, 他是淡水當地人, 所以介紹得很詳細, 前二年去滬尾炮台也有遇到很好的志工, 那天只有我們三個人, 但他帶我們走一趟, 也講了清法戰爭(剛好在展覽中), 那時好像是冬末, 他說可以等三月再到滬尾炮台看滿樹的楝樹開花

    我很喜歡淡水, 除了古蹟多, 空氣中充滿人文氣息, 最重要的是很多館所的志工, 都有一種以當地榮的使命感, 介紹不遺餘力, 我所知道的淡水點滴, 都是透過這些好人得到的收穫:)

    ReplyDelete
  68. 淡水本來就人情逸趣濃厚的地方,連我這只住過幾年的台北人,都很願意自居淡水人,而且到了國外,還成天跟人爭論淡水河比菲沙河美麗。...^^

    我鄰近有個小城市,據稱是BC省最古老都市,150年,我常用笑說:我們淡水一塊紅毛城的磚都比它古老。...^^

    ReplyDelete
  69. 清法戰役是清朝末年對外唯一一次打敗外國軍隊的戰役

    劉銘傳的戰略是用小船載重物到出海口去, 讓海水下降, 法軍無法從那裏上岸, 只好轉往沙崙海水浴場那裏摸進滬尾, 不過那裏全是林投樹, 加上清兵埋伏, 讓法軍吃盡苦頭

    前年(還前二年)淡水鎮公所請當地居民參與演出一齣台舞, 劇名可能要再去GOOGLE一下, 內容就是清軍在淡水打敗法軍的光榮歷史

    ReplyDelete
  70. 清法戰爭是從越南開始的, 法國人在越南沒占到便宜( 好意外的一次),

    越南打不下, 於是法國人打到澎湖, 希望從澎湖打進東南省份, 但因為補給線太長, 又沒打勝(這支法軍啊)

    澎湖還是拿不下來, 念頭動到了台灣, 沒料到在滬尾大敗, 法軍統領孤拔也在澎湖過世, 埋骨在澎湖

    ReplyDelete
  71. 估大神的資料比較清楚, 因為問了估大神, 所以想起來淡水那次演的戲叫:西仔反之役
    中法戰爭

    ReplyDelete
  72. 晴媽果然滿肚子故事,跟光年兄不相上下,呵呵...

    說明一下,一滴水照片中那位小女孩,就是晴媽Margaret的女兒,晴,為了故事說明,只好讓她曝光一下。...^^

    Margaret又找出來幾張”台北故事館”及小白宮草地上砲彈遺跡的照片,我補上去了。

    感謝Margaret提供照片及精彩講解,讓我們遠在國外的也能深度重遊淡水。

    ReplyDelete
  73. 「不過有可能﹐市政府的用心在解決失業問題﹐不在古蹟的管理經營。」

    哈哈哈!光年兄真幽默。

    ReplyDelete
  74. 晴媽找不到紅毛城的照片,我才突然想起,我有拍呢。大概也覺照片沒拍好,所以一直放在flickr,沒有拿出來分享。照片是09年拍的,當時城內也有一些文物展覽,但不知與光年兄及晴媽說的"加藝滬曉“是不是同回事?

    照片補上,大家含糊看看...^^

    ReplyDelete
  75. 可是,無言兄,光年兄也可能誤會了,根據晴媽的說法,那些服務人員都是義工耶!

    ReplyDelete
  76. 光年兄提供了兩張馬偕先生加拿大故居中英文碑文的照片,我補在 "01 馬偕"那段,連同光年兄打字的中英文碑文皆附上。

    另外也把光年兄對紅毛城的解說,附在紅毛城照片的前面。

    ReplyDelete
  77. 我看這主題真變成花想班的集體創作了,一開始編排時很隨興,沒想到大家興緻盎然。我稍稍整理了一下,沒有特別提到的照片便先拿了下來,以免篇幅太長,不好閱讀。

    我們現在還少了滬尾砲台和忠烈祠的照片,一滴水紀念館的照片也不夠,等Ally或淑瓊姐再去時,再幫我們多拍些照片回來...^^

    ReplyDelete
  78. 花, 你拍的那張客廳, 就可以看到英國的地磚了, 呵呵...只是因為以餐桌等擺設為主體, 所以只能努力往下看才會看到地磚


    淡水這幾個館所的志工都是不支薪的( 因為有穿志工背心),替代役有支薪, 不過如果以他的努力態度而言, 那薪資便顯微薄許多了

    ReplyDelete
  79. 以前去日本玩時曾特地去欣賞人家泡抹茶。管妳轉幾度,只要交到我手上就馬上喝,轉什麼轉!^^

    ReplyDelete
  80. 以前聽負責修繕紅毛城的建築師講解過,說原本客廳的木地板破損嚴重,決定拆掉重鋪,結果拆掉後發現底下是更漂亮的地磚。哇哩咧,那以前到底是誰決定要遮住那些地磚?

    他們一直查證、查文獻資料、請英國匠師過來看,才確定那是英治時期鋪設的地磚。後來擦乾淨就好啦,漂亮的咧。

    ReplyDelete
  81. Ally 行動力真強,感謝!感謝!...^^

    學建築的,拍出來的角度和重點都不一樣,我等等去挑幾張來放...^^

    ReplyDelete
  82. 人家日本人喝抹茶有講究,你特地去欣賞又不按人家規矩,人家會不會想:"這個台灣土包子,真是"...^^

    ReplyDelete
  83. 晴媽,按小圖看大圖,還是可以看到漂亮地磚....^^

    ReplyDelete
  84. 不知道光年兄的碑文是華人還是老外題的?是不是後來的台灣人為了紀念馬偕才立的碑?還是馬偕在加拿大也是名人?

    ReplyDelete
  85. 今天早上四點多..被蚊子晨喚, 只好起床等他們

    看到ally先生( 不敢稱兄,他應該比我們年輕)的照片, 很美

    花, 原來可以點入小圖變大圖啊,多謝告知

    經過多日的尋尋覓覓, 上窮碧落下黃泉, 在公司的電腦硬碟找到了紅毛城的地磚照片...花先看看合不合用, 合用再貼過來吧

    ReplyDelete
  86. 可以稱我 ally弟,我很幼齒,出門遊玩必須有父母陪伴才安全,呵呵!

    小圖太大,誤以為就是大圖。

    我去欣賞沖泡抹茶時,旁邊另一組小女生嘰嘰喳喳拼命拍照,還挨到那位泡茶美女旁邊合照,還比Yeah,也不管人家正在正經服務。

    ReplyDelete
  87. 星辰,可能要等光年兄來回答妳,我...我不知馬偕在加拿大的事蹟...^^///

    ReplyDelete
  88. 呵呵,要有父母陪同才安全,也是有典故的: 阿里山之旅

    晴媽,ally是六年級的,比我們小好幾歲呢!...^^

    ReplyDelete
  89. 晴媽的紅毛城照片我補上了,Ally拍的一滴水,滬尾砲台和忠烈祠,我也借用幾張。要看更精美照片的,請移駕到Ally家:淡水,馬偕....

    ReplyDelete
  90. 我拍的那張客廳和花拍的角度幾乎快一樣了, 只是我的照片焦跑掉了

    我和花花,上輩子是什麼關係呢?? (是姐妹, 還是情人??)

    ReplyDelete
  91. 哈哈哈,看到那張正嚇一跳,看到妳這話只能大笑了!

    ReplyDelete
  92. 你是2009年拍的, 我是2011年, 相隔二年又不認識的二個人都拍下同樣角度的照片

    也許在定期收看張愛玲的二三事之後, 我們就註定會相識吧, 這種命中註定的友情, 和命中註定我愛你的愛情, 都很令人不可思議^^

    ReplyDelete
  93. 呵呵呵,聽說,人會愛上什麼人跟基因有關,跟某種寄生菌也有關...跟誰會作朋友大概也是這樣。

    ReplyDelete
  94. 好聽一點叫磁場相近, 白話一點是臭味相投嗎??

    ReplyDelete
  95. 隔著網路說是磁場相近更貼切...^^

    ReplyDelete
  96. 有一塊地磚的花色是錯誤的貼法, 請大家找一找

    ReplyDelete
  97. 我看到了,後面一句打馬賽克(右下角的上面兩個三角形貼反了)。
    妳自己發現的?未免看得太仔細了!

    ReplyDelete
  98. 志工跟我們說的, 詳情有寫在花想那裏,

    一大間客廳, 很難找, 是靖小弟眼尖一下就看到, 為了讓大家好找, 所以不能拍太大範圍, 恭喜淑瓊姐先馳得點

    禮物...嗯 紫蘇梅一瓶, 可以嗎??( 但要怎麼交給你, 這比較傷腦筋)

    ReplyDelete
  99. 哈哈 情意心領了,禮物不用了啦! 老人家怕酸。

    ReplyDelete
  100. 哈!右下角那塊?錯得還真離譜!...^^

    ReplyDelete
  101. 啊,我是先找到才看到淑瓊上面的答案,沒有作弊!

    ReplyDelete
  102. 當然!我已經打馬賽克了..

    ReplyDelete
  103. 應該是磁磚相近。

    ReplyDelete
  104. 磁磚相近, 才會貼錯, ally弟真可愛^^


    偶從小就一個人趴趴走, 好像出門都不是跟父母出去的

    ReplyDelete
  105. 紅毛城的地磚來自英國, 全台僅有台北賓館, 台北故事館和此處的磁磚為英國製造

    ReplyDelete
  106. 我可以了解後來為什麼會舖上原本地板,這花色太花了,會使傢俱的主題性不明顯。(以家居設計而言,以古蹟而言,就另當別論了)

    ReplyDelete
  107. 裝潢可能也有流行性, 那時代或許就流行這麼花俏的地磚, 耗工又精緻以彰顯主人不凡的地位

    原木地板是安全選擇, 不易出錯

    ReplyDelete
  108. 一般來說茶几下方會再舖一張地毯,襯托主題,可能年代久遠,地毯沒了?或早年就是這樣?

    ReplyDelete
  109. 不太知道, 志工說除了地磚, 壁爐和吊扇是當年的原始物件, 其他的都是後來才增設的, 所以可能要向小叮噹借時光機去看一下當年, 才知道有沒有舖地毯

    ReplyDelete
  110. 楊老師都幾歲了,也講了很多次「的部分」。^^

    ReplyDelete
  111. 》不知道光年兄的碑文是華人還是老外題的?是不是後來的台灣人為了紀念馬偕才立的碑?還是馬偕在加拿大也是名人?

    馬偕在加拿大老家之所以受人注意﹐全因為他在台灣的貢獻。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英文紀念碑牌是在二零零一年六月二日﹐馬偕逝世百年週年那天﹐在他牛津出生地的附近公園裡豎立的。中文紀念碑牌則是在二零零三年九月十八日豎立的。另外﹐在二零零四年六月三十日馬偕銅像在鄰鎮揭幕。

    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圖書館的網站﹐有馬偕中文紀念碑當天的活動記錄﹐和他的銅像揭幕那天的活動記錄。從慶祝活動的相片看﹐都有某種程度來自台灣淡水姐妹鎮的參與。

    馬偕碑揭幕
    馬偕像揭幕

    ReplyDelete
  112. 謝謝光年兄的海外補遺

    看了光年兄所提的馬偕像揭幕一事, 想到有一年, 馬偕加拿大的鄉親們, 派了一支風笛隊到真理大學演奏, 演出時間每次十分鐘, 期限一周, 為了讓孩子現場聽到風笛, 我們還特地從新店算準時間去聽演奏.演出者著蘇格蘭裙裝,二佪小朋友都覺很新鮮,

    再回頭看光兄年寫的揭幕一事, 那麼水小鎮和馬偕故鄉, 應該是有所聯繫的吧

    ReplyDelete
  113. 謝謝光年兄的海外補遺+1 ^_^

    ReplyDelete
  114. 哦,原來是地毯,難怪我一直在想,地板要舖在地磚上頭,不是還要架一層”地面”嗎?

    我有朋友住的是很老的房子,她們嫌家裡地毯太舊了,想換地板,沒想到把地毯掀開來,下面就是原木地板...老房子,真有故事...^^

    ReplyDelete
  115. 我後來在想:「的部分」是不是台灣國語演化來的?

    ReplyDelete
  116. 光年兄提供的連結裡,說明文有提到碑文除了英文,中文外,還有台灣話的羅馬併音哩,真隆重。很難想像馬偕當年在淡水,是用”台灣話”跟人民交談...張聰明女士當年嫁給一個說台語的老外,應該很轟動吧?...^^

    ReplyDelete
  117. 晴媽,想不到這麼多年後,馬偕鄉親們還會回到真理大學?我猜,這應該是教會的活動,教會才能這麼持久地關注馬偕與淡水的關係。

    ReplyDelete
  118. 馬偕先生的大名用台語發音比較接進英文的發音吧?
    George Leslie Mackay 感覺就是國語該發音成馬凱...^^

    ReplyDelete
  119. 用台語唸「馬偕醫院」一向都是唸「媽該病院」,很接近英文發音。可能以前都用台語唸,沒好好選字,沒想到日後用國語唸差那麼多。

    ReplyDelete
  120. 我想起來了,馬偕到淡水的時候,還沒有國語啦,他比劉銘傳還早到台灣。所以當時的語言,應該就是台語。上面我放的那個連結,馬偕與夫人的結婚證上,寫的都是台語的羅馬併音,馬偕就是讀作馬凱。

    以前我們在淡水時,教會的長老總唸馬該醫院,我們糾正他,他卻很堅持,果然他是對的...^^

    ReplyDelete
  121. 花, 馬偕來的時候, 台灣島上應該也有說北方話的大陸移民, 只不過他行走的區域, 可能都是早期從福建來台的移民當然是說閩南話( 也訧是後來稱的台語, 還是要說成河洛語都行)

    國語是民國以後制定的,好像是民國十幾年還是初年, 當年選定國語時, 第一名是北京話,第二名是廣東話( 以前老師有提過這回事)

    馬偕行醫傳教的地區是以台語文為主, 要說成那時沒國語也行, 但和劉銘傳...應該沒關係吧...

    ReplyDelete
  122. 剛去找了一下, 這個說明應該比較OK, 大家看看

    各朝代的國語

    ReplyDelete
  123. 清朝學者錢大昕認為古代並無ㄐ音,只有ㄍ。後來,許多ㄍ音的字變化成ㄐ。可比較下列數字的國語及閩南語音,或可印證:

    家,雞,監,介。

    ReplyDelete
  124. 「可是,無言兄,光年兄也可能誤會了,根據晴媽的說法,那些服務人員都是義工耶!」

    無妨。他的想法還是很有趣。

    ReplyDelete
  125. 晴媽,我說馬偕比劉銘傳早到台灣,只是為了說明他到台灣到得很早,比台灣立省還早...^^
    馬偕1871年到台灣,清朝在1874年才派沈葆楨到台灣,更後來才有劉銘傳,所以我想,馬偕到台灣時,”官話”應該不普遍。

    剛查了馬偕的資料,才明白光年兄提供的碑文照片裡,為什麼有穿傳統服裝的原住民(本來想問,怕光年兄嫌煩...^^),原來馬偕在北部宣導女子受教育的觀念,最捧場的是宜蘭平埔族、噶瑪蘭族,意即這兩族女子受惠最深。馬偕臨終前最後巡視的也是宜蘭的教會,可見雙方情誼之深。想必碑文照片中的原住民,應是宜蘭的族人。

    ReplyDelete
  126. 無言兄連聲韻學都懂,佩服...^^

    台語在聲韻學裡屬中古(唐末宋初)音,因為上古音已無可考,所以聲韻學裡說”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古”指的就是中古。學聲韻學時,會”河洛語”的人比較吃香,例如無言兄所提的這幾個字:家,雞,監,介,會說台語的人馬上能分辨,不會的人就吃虧些...^^

    ReplyDelete
  127. 晴媽找的那個各朝代的國語,回答的那位仁兄真是認真耶,呵呵...^^

    ReplyDelete
  128. 我曾附庸風雅,買了本音韻學的書,苦讀半天,發現這玩意兒比數理化要難上百倍,完全看不懂,只好擱置一旁。唉!可惜了那銀子,當初若不買書,改買燒餅,一來不會有挫折感,二來還會有飽足感。

    滿人入關時,僅專注於花花江山,根本沒想到文化問題。入關不久,即發現他們雖然在武力上得勝,文化方面卻節節敗退,蓋滿人逐漸不講滿語,改說漢語。【清稗類鈔】有如下記載:

     乾隆時,上召見宗室,公寧盛額不能以滿語應對。

    連宗室都不能說滿語,情況顯然很嚴重。皇帝要保存固有文化,乃提倡「國語騎射」。這「國語」不是今天的國語,而是滿語。這自然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今天,滿語算是死了,已無人以滿語為母語。唯一保存的是滿語的近親-錫伯語。清朝派了一萬多錫伯族到新疆戍邊,如今繁衍到二十多萬。

    網上有末代皇帝溥儀受審的錄影,可以聽聽他講的北京話。

    ReplyDelete
  129. >>音韻學的書,苦讀半天,發現這玩意兒比數理化要難上百倍,完全看不懂,只好擱置一旁...

    無言兄一語中的啊, 音韻學是有字的天書, 每個字我們都看得懂, 但一組合之後, 就類似藏圖中的秘語, 需要高超巧才能讀通, 原本以為區區資質愚鈍才有此難, 看到花想中有人亦如似想, 不禁撫掌大笑

    花, 鄭成功有仇的施琅打下台灣後, 台灣就算清朝領地了, 但照無言兄說的, 滿朝皆言北京話, 那移到台灣的清朝移民呢?? 如果沒記錯, 當時是以福建(閩南語)廣東(客語)等省份的民眾來得比較多, 因此會講北京話的比例不會太高

    就像我們小時候, 國語都推行多時了, 回到彰化老家, 還有很多叔伯嬏姆還是不會講國語, 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就是講台語, 國語和他們的距離大概是地球到宇宙那麼遠吧:),

    婆婆快八十歲了, 小學畢業, 識字也會寫字, 可是她聽不懂國語, 完全聽不懂, 反觀沒念過書的我媽, 因為我們會用國語交談,而且住過眷村二三年, 所以她可以聽懂國語, 也會用國語交談...所以語言和生活環境有關

    一回想到馬偕來台的時候, 台灣北部大部分是閩南移民, 平埔族, 因此他為了傳教自然而然就要學會台語吧

    ReplyDelete
  130. 無言兄,買了燒餅也不過飽足一刻,買了書,還能苦讀個”半天”呢!...^^

    毛主席不是說了嗎?『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盡折腰。』,滿人入關,雖不必折腰,但滿眼花花,也顧不得其他了...^^"

    今天跟朋友聊天,才聊到康熙與乾隆的字,都寫得很好,可見入主中原,他們對漢學下過功夫的。

    溥儀真是時代下的悲劇人物:
    傅儀東京作證珍貴影像記錄

    ReplyDelete
  131. Margaret,別讓無言兄的謙詞瞞了,無言兄對國學的認真,是我輩所不及且為之汗顏的。給妳看看他的部落格:
    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妳看他左欄那排目錄便知了...^^

    ReplyDelete
  132. 「無言兄,買了燒餅也不過飽足一刻,買了書,還能苦讀個”半天”呢!...^^」

    哈哈!是覺得我還不夠苦嗎?上句不是「半天」要框起來,是「苦」字要框起來呀!

    ReplyDelete
  133. 呵呵,看您說「苦讀」就知道是真的「苦」啦,但想到的是下了苦工,應也有一番領會。

    因為您說不若買個燒餅嘛,當然要對應一下,燒餅一口就吃完了,書還能多用一些時日。

    怎麼跟您說到燒餅就想起月亮了?哈哈哈,理工科把月亮說成燒餅的笑話。

    ReplyDelete
  134. 「但照無言兄說的, 滿朝皆言北京話, 那移到台灣的清朝移民呢??」

    誤會!誤會!我想說的是剛入關時,滿人自然以滿語為國語,然一傅眾咻結果,改說漢語。那是朝裡的事,小民的話,自然是「帝力於我何有哉」!

    ReplyDelete
  135. 清朝入關以後的「小民」,自然還是漢人?說的還是「北京話」?

    ReplyDelete
  136. 我說的是滿人語言漢化一事,並沒說小民都說北京話喔。Margaret所附的「各朝代的國語」一文提到雍正下令辦正音書院,看起來好像滿人皇帝頗仰慕漢族文化,其實並非如此。皇帝當然頑抗漢文化,只是人數太少,敵不過眾漢人,乃心不甘情不願地漢化。

    喔!又停電了,得趕快下網關電腦...

    ReplyDelete
  137. 我這兒今天早晨也停電呢!
    風好大,吹斷樹,斷了的樹又壓垮電線杆,一年總要好幾回...

    無言兄那兒停電是為那樁?

    ReplyDelete
  138. 咦!記得回了,怎不見?

    不為那椿。此地天天停電,時時停電,三不五時電就斷了。故此,家家戶戶皆備有發電機,電腦也接電池,以免苦心打了半天的稿,忽地就沒了。

    ReplyDelete
  139. 電腦接電池?是筆電才可以接電池吧?PC也可以嗎?

    ReplyDelete
  140. 是UPS,大概是uninterrupted power supply。約五分鐘電力。若三分鐘電仍不來,就關機外出閒逛。每部電腦都得接UPS,不然,一停電,打了半天的稿子就全沒了。

    ReplyDelete
  141. 明白了。有空也去買個來用。...^^

    無言兄還常寫稿嗎?您的科幻小說還在進行?

    ReplyDelete
  142. 如今專寫報告。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太陽與月亮的婚禮-日蝕/光年

少年Pi的奇幻之旅

超級月下看金鎖記/光年

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