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張愛玲
我們喜歡一個人,往往不是因為他有什麼特別或是比別人有什麼好處,就只是因為喜歡上了。
我對張愛玲的感覺就是這樣。
雖然有許多人或文章討論張愛玲的作品如何如何地出色,但我開始對她有印象時,是因為對她這個人的喜歡。喜歡她的大隱於市,喜歡她遇事時的心狠手辣,喜歡她對孤獨的堅持…這些特質都是我心中嚮往卻又作不來的。所以我喜歡她,她作了我想作卻沒有勇氣作的事。
如若有人說張愛玲是病態,或許我與她生著同樣的病吧。
再者,在看張愛玲的小說之前,我對一般小說中女性角色的描寫,感到相當不耐的。永遠的純情,永遠的無邪,永遠的楚楚可憐… . 這些描寫令我因為自己不是這樣的人而感到不安。
直到看到張愛玲的小說,我才原諒了自己人性裡的一些小奸小惡;對生命千頭萬緒的不安也方才有了著落。
張愛玲到了美國有很長一段時間停止創作,許多人認為她的創作生命結束了。我倒不是有迴護她之意,但我個人始終認為這是張愛玲另一種形勢的自殺。
她去美國之前我想她對自己或國家都有很深的失望;而到了美國之後,我想她對自己的失望可能更深更重
早年她在《 流言》 中,說她沒有受過錢的苦,但是到美國後其實她吃盡錢的苦頭。 而在情感上,她離開胡蘭成時曾寫了一封信給他:『我已不愛你了,我相信你也不愛我了。離開了你,我也不會再愛別人。』但她到美國後卻嫁給了一個年紀大她很多的落魄文人賴雅,直到如今都沒有人能解釋她為何作了這個選擇。
無論生活或感情上的,我想張愛玲都想要與過去作一個分別。而唯一的方法就是忘記。 這是我相信她不再創作的主要原因。 她不願面對過去或當下,所以在文字上封殺自己。這很可能也是她在美時,從不向人提及自己的名氣及曾有的創作的原因。
張愛坽一生孤寂,於她卻是 「求仁得仁」 。因為不願揭發自己,寧可孤寂。這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真正的大隱,不過如此。
順道一提,也有另一位女作家以單身流浪而聲名大噪,但我不太喜歡她那種揮霍廉價感情的行為模式,好像狗皮膏藥一樣,走到哪兒就貼到哪兒。稍嫌作做又不負責任。她的單飛是追求群眾掌聲的化妝;她看似單飛,其實她一直帶著群眾的掌聲,所以後來她因為沒有得到預期的掌聲而自殺身亡了。
我對張愛玲的感覺就是這樣。
雖然有許多人或文章討論張愛玲的作品如何如何地出色,但我開始對她有印象時,是因為對她這個人的喜歡。喜歡她的大隱於市,喜歡她遇事時的心狠手辣,喜歡她對孤獨的堅持…這些特質都是我心中嚮往卻又作不來的。所以我喜歡她,她作了我想作卻沒有勇氣作的事。
如若有人說張愛玲是病態,或許我與她生著同樣的病吧。
再者,在看張愛玲的小說之前,我對一般小說中女性角色的描寫,感到相當不耐的。永遠的純情,永遠的無邪,永遠的楚楚可憐… . 這些描寫令我因為自己不是這樣的人而感到不安。
直到看到張愛玲的小說,我才原諒了自己人性裡的一些小奸小惡;對生命千頭萬緒的不安也方才有了著落。
張愛玲到了美國有很長一段時間停止創作,許多人認為她的創作生命結束了。我倒不是有迴護她之意,但我個人始終認為這是張愛玲另一種形勢的自殺。
她去美國之前我想她對自己或國家都有很深的失望;而到了美國之後,我想她對自己的失望可能更深更重
早年她在《 流言》 中,說她沒有受過錢的苦,但是到美國後其實她吃盡錢的苦頭。 而在情感上,她離開胡蘭成時曾寫了一封信給他:『我已不愛你了,我相信你也不愛我了。離開了你,我也不會再愛別人。』但她到美國後卻嫁給了一個年紀大她很多的落魄文人賴雅,直到如今都沒有人能解釋她為何作了這個選擇。
無論生活或感情上的,我想張愛玲都想要與過去作一個分別。而唯一的方法就是忘記。 這是我相信她不再創作的主要原因。 她不願面對過去或當下,所以在文字上封殺自己。這很可能也是她在美時,從不向人提及自己的名氣及曾有的創作的原因。
張愛坽一生孤寂,於她卻是 「求仁得仁」 。因為不願揭發自己,寧可孤寂。這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真正的大隱,不過如此。
順道一提,也有另一位女作家以單身流浪而聲名大噪,但我不太喜歡她那種揮霍廉價感情的行為模式,好像狗皮膏藥一樣,走到哪兒就貼到哪兒。稍嫌作做又不負責任。她的單飛是追求群眾掌聲的化妝;她看似單飛,其實她一直帶著群眾的掌聲,所以後來她因為沒有得到預期的掌聲而自殺身亡了。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