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出土作品--鬱金香

緣起:

近來【聯合報】刊載了張愛玲與胡蘭成分手後,在一個小報上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鬱金香】,感謝網友晴陽將原文及評論寄來,使我雖然身在國外,也能在最短時間內就看到這篇小說的原貌。



故事大綱:

說內容講述丫環金香的感情世界。

張愛玲給了男女主角一個尷尬的身份:
女主角金香是這戶人家已故太太的陪嫁Y環,主人已經去世,新太太來了,看著她,就彷彿看到前任女主人的影子,自是心裡不痛快。任憑她再機伶,也難討新主人的歡心。


男主角寶初是新太太的母親領養來的弟弟,雖是一起長大的,畢竟與親弟弟寶餘還隔了一層。

張愛玲素來喜歡給書中的人物,安在一個尷尬的身份或處境裡,或許她覺得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尷尬的場景,進不得,退不得。

寶初寶餘都喜歡金香,寶餘因為名正言順,並不掩飾自己的愛意,幾番捉弄金香。而寶初因為顧忌,看著弟弟捉弄金香,敢怒不敢言。

金香心裡是喜歡寶初的,但寶初不夠堅定,以致寶初寶餘和金香,三個人各自另有婚嫁,徒留悵然。

大觀園的一角:

鄭樹森指此篇可視為【半生緣】的預告,
對此說法,我個人覺得有些牽強。此篇作品,無論情節或力道,都與【半生緣】相去甚遠。要說寶初的不夠堅定預告了世鈞的不夠堅定,似乎有強制行銷的嫌疑。

這部作品裡,張愛玲引用了幾部文學作品作比喻,「如同《兒女英雄傳》、彷彿《聊齋》、彷彿《雷雨》」,這是她在其它作品裡,很少看到的。

雖然我不知道張愛玲在此處是不是有特殊的指涉,但我用比較簡單的想法思考,有可能張愛玲當時正處在情傷中,所以翻看許多文學作品以為療傷之效。所以在自己作品裡,便很自然地引用這些作品作比喻。

當然,這也是我一廂情願的將心比心,一廂情願的解讀。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另一個根據的線索,是寶餘調戲金香的幾場戲,大有寶玉調戲金釧兒的味道。寶餘的舉手投足,都彷彿看到寶玉的影子。「寶餘」是不是「寶玉」?「金香」是不是「金釧兒」的投射?

我個人覺得整部作品都有大觀園的影子,張愛玲更年輕時寫過現代版的紅樓夢,與其說這部作品是《半生緣》的預告,倒不如說是另一個版本的紅樓新夢。

作品出土的真實意義:

【鬱金香】的出土,對張愛玲作品的功力而言,實在說,並無加分。無論是寫情或寫景的細膩工筆處,人性的幽微轉折,都沒有目前已知作品裡的精彩。

它真正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訊息:張愛玲在文壇上消失的時間裡,並非如外界所以為,完全停止創作;而是她用別的筆名,沉潛在一些不被注意的小報裡。

如果此事被證實,那麼張愛玲在文壇上的地位,也許就會像曹雪芹一樣,因為自身的隱晦與低調反倒越發引人好奇與追究。將來會不會有人像追尋【紅樓夢】的真相一樣,將五六零年代的華文小報全都翻出來,癡迷地追尋張愛玲的呼吸呢? 




插畫/林崇漢

Comments

Popular Posts

所以,睡吧!- 悼忽忽

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