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的書信,的確感受 到龍應台與兒子之間的拉鋸,安德烈略略一提生活上的小小看法,龍應台便在回覆中,企圖以廣角的視野,籠括淹埋兒子所有的不安或不滿,在看似理性平和的言語 中,其實透露著最原始的母愛,像母雞奮力展開翅膀,欲將小雞緊緊擁入懷裡,給予溫暖安穩,給予一切答案。
無論信的內容談論的是什麼,都看到一個母親,恨不 能將自己所有的智慧、人生閱歷、生命厚度在兒子面前展開來,並且被接受,被了解,甚至被承襲。
這是許多為人母者的焦慮,可以自己穿得像「裝馬鈴薯的麻布袋」,卻讓兒子穿Polol衫;可以自己坐電車走大遠的路去買菜,卻讓兒子周遊世界,進出美術 館、博物館、音樂廳;想盡一切方法給下一代最好的,卻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自己內在最美好的智慧或人生閱歷傾倒給他們....過往的成長經驗已不合時宜, 而兒子成長的路途卻又那麼不著邊際,母親內心的著急、茫然,隱然形成日常唸唸叨叨的焦慮。這一代的母親,有著與前人截然不同的壓力。
或許因為我已為人母,所以對於安德烈書信中所表達的訊息,特別關心;也或許因為正好夾在龍應台與安德烈之間的年代,回頭能看懂龍應台的人文關懷,往前也能體會安德烈處於現世的不安。
安德烈那篇【一切都是小小的】,很是觸動人心。
『從今天排行榜的多元和分眾分歧你就知道,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啊,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遊戲,設定自己的對和錯的標準。一切都是小小的、個人的,因為,我們的時代已經不再有「偉大」的任何特徵。』
『我們的時代彷彿是個沒有標記的時代,連叛逆的題目都找不到,因此我們退到小小的自我。.....我們其實是很「保守」、很「乖」的一代,你想想,有什麼大事能讓我們去衝撞,什麼重要議題讓我們去反叛呢?我們這一代能做的決定都不過是些生活裡的芝麻小事罷了。』
『退到小小的自我』,令我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共鳴。
安德烈後來雖然也質疑自己這種「無所事事」的人生狀態,但也承認自己的確生活舒適地像個「小王子」。
安逸優渥的生活相對於貧窮、剥削的確也令自覺存在的年輕人有罪惡感,安德烈在【我是百分之百的混蛋】裡說出這種擺蕩在積極道德與消極道德之間的焦慮不安。
母親的焦慮來自親子關係,兒子的焦慮來自自身價值與未來前途。龍應台看似侃侃而談世界人文,最關心的卻是兒子的生命價值與人生定位;安德烈看似退到小小的自我,卻也對周遭所處的環境,文化、社會次序甚至經濟體系有其觀察與關懷。
正如龍應台所說,這一課「人生課題」還沒有完,於她、於安德烈,於我們這些讀者,都在學習與觀察的進行式中...
-------------------------------
R: | 2007.12.2 | | |
|
真不好意思,過了好幾個"明天"了!
最近都沉浸在劉伯的追思氛圍裡,加上過往人事的浮現....心思暫時無法轉移...
我會快快恢復的.... |
|
|
|
|
R: | 2007.12.3 | | |
|
花花請節哀!
安德烈值得期待,卻不比劉伯迫切,我們就再看一段時間拖著下巴的他好了,您慢慢恢復... |
|
|
|
|
R: | 2007.12.3 | | |
|
謝謝小少爺..
傳了張便條給你,收一下! |
|
|
|
|
R: | 2007.12.5 | | |
|
在我一開始知道《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時,我有一層極大的愧疚,因為我以為安德烈是用中文書寫。我心想:「龍應台真不簡單,能把兒子的中文教得這麼好!」。直到看到龍應台的前序說明,安德烈是用英文書寫,他的中文能說、能聽,但不會讀,不會寫。我因此才鬆了好大一口氣...!!...咱們家兒子的中文,只能拿來應付周杰倫的歌詞... |
|
|
|
|
R: | 2007.12.9 | | |
|
這是小少爺在便條裡寫給我的,經他同意,貼出來給大家作個參考,他說安德烈像是被自己嚇到,形容得很好。...^^
------------------
若去過德國或奧地利的人或許會納悶,如此富裕的國家年輕人身上可以看到兩極化的差異,一個是一身名牌昂貴衣物活像巴黎時裝秀走出來的模特兒,一個是儉樸一般的大學生穿著(非家庭經濟因素)。跟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我認識的奧地利人基本上都算高知識分子,也就是所謂「一般大學生」,穿著儉樸嬉皮,瞧不起穿戴名牌衣物的年輕學生,共產主義,以及深受法國一九六八年五月革命影響,他們意識性的選擇了道德標準,並且幾乎是素食者。...年輕一輩總是「積極道德」的。
安德烈像是不小心踏入奢糜那一塊,卻被自己嚇到一樣。
他提到的電影 the Edukators 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部。:) |
|
|
|
|
R: | 2007.12.7 | | |
|
|
|
R: | 2007.12.28 | | |
|
(終於)看完《親愛的安德烈》,見到兩代的溝通,文化、背景、歷史乃至信仰或許不見得相同,血液是不會變的,緊緊繫牢著。況且我真的不覺得,龍應台不了解他的兒子,不如說,他不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了解他兒子。
常可以讓人感受到 Andreas 活在媽媽陰影下的壓力與束縛,像是來自東方神秘力量般地不可逃匿,使得我見到末幾篇他的獨立宣言,總感覺他是拿他們間的差異性來刺激母親,顯然地也正中目標了,近乎一種社會學者的職業病態,讓我不禁退了一步,釐清到底起因源於文化隔閡嗎?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有 希特勒的恥辱,歷史既是可被理解的,文化亦不真正與異鄉者有著天淵之別。她,母親,是不是望見不被理解的孤單?已逝的過去小孩無法見到,卻被要求努力想 像,Andreas 其實很乖,很聽話,很平庸,他所在乎所想所做的,與所有其他歐洲大學生沒什麼兩樣,只是他有一個亞洲媽媽,而不是一個曾經當過hippie遊行示威的媽 媽,但那又如何?我們哪個孩子是真的理解父母的年代?
一本相當有趣的書,難得一見的比較文化,非學術非 blablabla。 |
|
|
|
|
R: | 2007.12.29 | | |
|
文化隔閡不是最主要或唯一的起因,兩代之間原本就有歲月年輪畫下的代溝,只是或深或淺,或寬或薄而已。
你說的是,我們哪個孩子是真的理解父母的年代?我們充其量只是揣想一二,隱約從歷史中窺見影子。所以像龍應台和安德烈這樣的對話,one on one, 就變得很富人情味並意趣盎然....
很高興你喜歡....^^ |
|
|
|
|
R: | 2008.3.31 | | |
|
前天在msn上,跟天使在語音裡聊了這本書。也許因為我們的孩子正值青少年時期,對於龍應台與安德烈的互動有特別的敏感度。
因為我們都已為人母,所以不太可能回頭尋找一個像龍應台的母親,反倒容易審視自己與龍應台的不同或差距,以致隱隱帶著不安。
龍應台的學識涵養與生命厚度,超乎一般人的觀察力與膽識,原就在許多人之上,不是短時間可以趕上或模仿。我們能作的,也許就是學習她走向兒子生活的那份心,並不因時空隔絕而給自己理由放棄或推諉。
親子關係是長期抗戰,所以我說是翻山越嶺,每一程都是挑戰... |
|
|
|
|
R: | 2008.2.20 | | |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