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週年--怎堪聞問?
朋友介紹的電影《45 years》,一對老夫老妻於籌辦四十五週年結婚紀念日的前一週,接獲一封來自瑞士的信,通知男主角尋獲五十年前墜落冰川的女友遺體,仍完好如初地冰封在冰崖中;通知單位希望男主角前往認領屍體。
一段維持了四十五年,水面無波的婚姻,這封通知信像酵母投入柔軟的麵團一樣,逐漸發酵、膨脹,以致不可收拾。
女主角因為丈夫形於外的哀傷,與有意前往認屍的意圖中,一步步探究,發現自己不過是丈夫前女友的替代,從隱忍到攤牌,放下《夢中婚禮》的浪漫純情,彈起李斯特的《愛之夢--神聖的死亡》,女主角的心情跌宕起落,忽而哀怨焦慮,忽而自我寬慰...。
劇末,兩位主人翁終於站上四十五週年慶的舞台,在《Smoke Gets In Yours Eyes》(與結婚時放的同一首歌)的歌聲中,兩人共舞。女主角百感交集,憤而甩開丈夫帶舞的手,兀自立於充滿歷史與滄桑的場地,在場,又不在場...
多數人為女主角叫屈,四十五年婚姻只是替身,孰可忍?孰不可忍?而我或許已老到古井不生波的年齡,對老太太的膠著、糾結與情感瓦解,只覺是庸人自擾。即便四十五年前之所以選擇妳,是因為妳與前女友有許多相似的特質,但四十五年了,也足夠時間去稀釋原初的意圖,也足夠妳去建立自己的角色與定位了。
人到一個年紀,不免倚老賣老。電影好看,也細膩感人;只是導演或編劇可能太年輕,年輕到不懂四十五年的婚姻代表什麼...它或許彈指可破,但彈破它的,絕不會是五十年前被冰封於冰崖下的前女友...
回過頭來說電影,女主角的演技如火純青,不慍不火,非常到位。猜想這也是許多觀眾為之表同情的原因。
ReplyDelete而我的總結就是:
對前任女友的介意,起於初識初戀,甚至新婚--因為名字雷同,髮色雷同才娶我?這真有得好好批判了...但就算當初的選擇是出於許多的救贖或彌補或記憶或追悼,而往後四十五年的維持,難道只依仗著那薄弱的記憶嗎?這其中多少的同甘共苦,是那個冰封在冰崖中的靈魂所無法參與的?
導演若把故事背景設結婚周年慶,或是晚年的妻子,發現婚姻中丈夫出軌的證據,都能讓故事的爆發力更合情合理。
四十五週年慶,為了五十年前的一具屍體而一翻兩瞪眼,幼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