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坎城最佳導演奬 (三)
by
flower
@
↑坎城影展典禮後記者會,侯孝賢導演受訪完整片段
記者會訪問內容:
記者:侯導,您一直在拍台灣的本土,這次又拍中國的古代,其實都是非常「中國」本土性的東西,事實上肯定存在一個文化交流的差異,但是您的作品一直有西方影評人喜歡,中國本土也很喜歡,那您怎麼看這種文化衝突對理解您電影的影響?
記者:侯導您的電影達到非常高的藝術成就,解釋了很多中華武術文化和俠義精神,這部電影你最想告訴觀眾的是什麼?你花了十年拍這部電影,最難的部分是什麼?
侯孝賢: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這幾年,我差不多有 8 年在忙金馬獎跟台北電影節,我當這 2 個獎項的主席差不多有 8 年時間,因為我不可能一邊拍片一邊做另外一件事情,我只能做一件事情。
另外一個問題是文化,其實任何地方、任何國家、任何不同的文化地區,時間久了,都會產生出來一種特性,這種特性都會產生一種造型出來,這個造型包括我們可以看到的,或是我們沒辦法看到、但可以描述的,所以我感覺這個是大家都通的,你在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角落拍的電影,只要是關於人的,不管是什麼地方、什麼樣的文化,全世界人都看得懂。
記者:在我看來,雖然您拿下最佳導演,但感覺您好像特別平靜,您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大家都看好您的影片是金棕櫚獎獎的得主,但卻失之交臂,會有些遺憾嗎?
侯孝賢:你假使去參加影展,都會有得獎這個問題,但我認為得獎不是問題,重點是「你做了什麼」,你做了什麼,你拍了什麼,這時候你就不會在乎得獎的問題,意思就是你自己有沒有做到,你自己非常清楚。
我來這裡這麼久了,我的電影在很多地方都放過,或是參加過競賽,一個真正的創作者,絕對不能想「你一定要得獎」,這個片子,沒得獎前我已經很開心了,因為那個《解放報》已經說了「假使沒得獎,他們要拿火把丟石頭」,所以可能是因為《解放報》這樣講才得獎嗎?其實不是,是評審團他們自己看的、自己決定的。
(以上轉貼自 報橘)
- Margaret Lai 哈,有人裝小,也沒有差很多啊,應該跟得上。
關於台灣電影新潮流十大經典,年代都在1986前,連1989的悲惰城市都沒在片單裏,會不會新電影是用戒嚴當界線,1988前的才算新電影?
和電影圈淵源深的石大,有答案嗎? - Vivian Fan 晴媽,這裡説的很詳細:
http://zh.m.wikipedia.org/zh-hant/台灣新浪潮電影...
- 石依華 花花動作還是快 kiki emoticon
我沒答案,不過花花前頭 po 的那人推薦的十部片,應該只是該人的個人喜好,跟臺灣新浪潮電影的歷史或界定無關。
其他的,上面這篇維基也許有較清楚的說明,我就不必多扯了。 smile emoticon - Margaret Lai 花貼的連結我看了,但覺得怪怪的,我應該有買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書,好像是焦雄屏寫的,等一下去找找
台灣電影新浪潮,我覺得是在某個時間點就算結束了,悲情城市那些後面的作大概是後浪啊。
tongue emoticon - Vivian Fan 上面的連結我是直接點:新電影的意義 進去看的,新電影運動時間以《兒子的大玩偶》為界,往前追溯到1982 年的《光陰的故事》,結束在1996 年楊德昌的《麻將》。
- 石依華 這篇不知你們看過沒?睡覺前讀了覺得很愜意。 smile emoticon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I1Nzk2MA%3D%3D...
- Margaret Lai 手上的台灣新電影, 編著是焦雄屏, 初版日期: 1988年3月1 日
所以因為這書, 我一直有種新電影在解嚴前的感覺 - Vivian Fan 賈樟柯那篇文真讓人感動,從他的角度來看《悲情城市》更令人動容。早先得知侯孝賢是賈樟柯的偶像,如今看他娓娓述説,才體會侯導對他的影響是如何的深刻。
- Vivian Fan 晴媽,根據維基的描述,新電影是在解嚴前就源起。而根據賈樟柯所言《悲情城市》是在解嚴及蔣經國逝世後,應運而生。
- Vivian Fan 記者會上那段訪問,真的很精彩,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侯導説了好幾次:你往前走…往深刻看…走更遠...
他是一個一直往深遠之處觀看的人。 - Margaret Lai 花,新電影應該分階段
賈文提的悲情城市,是指時間點剛好,在小蔣去世前已陸續開放探親,報禁,社會的氣氛在轉變,做為創作者的導演,應該是覺得二二八可以被討論了,才會拍這電影,1989上映,如果反推拍攝,製作,絕對需要一二年的時間吧。也因為得獎和題材的特殊,這是少數(或唯一)賣座的作品。
賈文中提了,悲片中,大家一起吃飯,象徵了日子還是得走下去,好男好女的白色恐怖受害者,家屬去收屍後,回家不是痛哭,而是安慰遺孀,然後說小孩要上學等家常事(詳情忘了),那個片刻,我覺得很動人,死者已矣,生者必須放下悲痛繼續往前走,光這種質感和厚度,無人能及。
不要說媒體墮落,所以電影發展不起來,沒有電影工業環境,人才養成和斷層,一直存在。
昨天張大春先生貼了國發會說很可惜聶隱娘不符合文創產業補助,理由完全反映了政府單位對電影的無知,和對文創的扭曲,主事者的短視,對台灣電影的發展才是致命的傷害。 - Vivian Fan 晴媽,如果我們的媒體像法國甚至像中國那樣,對每一部值得抒寫的電影都深刻報導,觀眾投以注視,主其事者才會重視吧?沒有電影工業,可也有了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他們也都不是誰把他們養成出來的。台灣電影比起亞洲其他國家,實在是沒落了。(不是墮落...^^)
張大春那篇我有看到,幸好國發會沒有投資,可能還把侯導貼上「文創」標簽,更讓人啼笑皆非。 - Vivian Fan 小野很有意思,上回李安得獎,也是他出來"話"當年。...^^
現在看他說侯導的無私,很感動。那是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慷慨。 - Margaret Lai 花, 台灣新電影是這群人在三廳電影當道後, 一種覺醒和行動, 那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時代, 當然你說的沒有工業環境, 這些人們還是以手工業模式, 讓台灣電影被看見了。
問題是, 已經三十幾年過去了, 不用說美國, 連印度, 韓國的電影都已經長好了, 我們還是一樣土法煉鋼, 能夠不被拉開距離嗎?
晴爸一直說大陸很重視影劇發展, 設備和人才的培育, 遠超過台灣, 我不能否認, 但是說實在, 我很少看大陸電影, 除了菊豆黃土地那時的大陸電影, 後來不會想看, 台灣電影當然沒有工業環境, 有時甚至是炒短線作品, 但我總相信, 有才氣的人可以被蘊育出來, 如果政府可以適時給一臂之力。
至於聶隱娘不符文創條件, 這真是荒天下之大唐, 只能無言以對。原來百貨公司和旅館, 才是文創, 官員啊 - Vivian Fan 晴媽,我懂妳的意思,但有時政府給予一臂之力的人,反倒會變得更腐敗( 好比賴聲川),反觀世界各國,真正有出息的片子,都不是來自於政府的輔助。
話說,陳水扁當政時,在這方面有沒有什麼表現? - Margaret Lai 輔導金行之有年, 不只電影, 連電視作品, 唱片都可以申請文化部或文建會的奬勵金之類的。
原本是美意, 到後來就變成懂門路的人可以拿到錢, 放之四海皆準, 人性, 有需要的可能拿不到, 有辦法的就能得到( 例如某些低收入戶或是其他補助皆然)。
賴聲川的例子我也是無言, 因為那個案子真的太燒錢了, 合法查不出所以然。
扁政府時代, 對文化也沒有多大關注。
候導因為倒過扁, 大概綠不喜歡他, 他的電影多對時事批判, 藍也把他看成綠, 所以我猜國發會不給補助的原因是背後的政治角力。真的是什麼事只要政治正確就OK。 - 張德霖 上次那把刀來了 沒去,雖然一起追的女孩不錯 但人不行
但石頭姐的同學 王柏森 我到去看了2次 真不懂他活力那來 滿不錯的的表演者 - Vivian Fan 哦,原來李氏倆兄弟是李環春的兒子?我真在狀況外。
新電影我沒有每部都看,也許是時間點錯過了,也許是當時的注意力不在這上面...目前最期待《聶隱娘》,以前錯過的,就....先錯過吧....^^ - Vivian Fan 查了一下,飛俠阿達幹啥的,原來是賴聲川的電影,1994年...嗯,那時果然我很忙,兒子一歲,且正工作中...且,賴聲川...不在新電影名單中...^^
- Margaret Lai 原來獎金是這樣用的, 太令人佩服了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172/923659-乾杯!侯孝賢不只最佳導演獎!
- Vivian Fan 我想也是!...^^
#
電影筆記
- Get link
- X
- Other Apps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