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貴族


最後的貴族
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


無意中發現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港版稱為《最後的貴族》。

看到《最後的貴族》這幾個字,我對這本書的感覺才落了實,有了著落。同書名的篇章「最後的貴族」是作者寫康同璧(康有為之女)的篇章,我覺作者章詒和也有著那樣的特質。與其說康同璧是最後的貴族,毋寧說書中的人物,作者,都是中國歷史中,知識份子裡的最後貴族。

所以我喜歡《最後的貴族》這個書名,有著沒落的哀傷,與不得不然的無奈。

我懷疑大陸和台灣書商用《往事並不如煙》作書名,有其市場的考量。

不過,細究之下,同一本書兩個書名,原來是因版本有些不同。港版的《最後的貴族》是較新版本,書中人物對毛澤東的批評和看法,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書裡記敍了共產黨解放大陸後,文革中一些知識份子及高階人員被打為右派的過程及他們的心理掙扎。

章詒和這幾篇文章,原是放在中國名為『老照片』的一個網站,因引起廣大迴響而集結成書。但對我們來說,那個年代飄渺而模糊,人物也幾乎陌生,能引起台灣讀者的共鳴,我有些詫異。

大陸讀者或許是因為能從書中窺見當時領各界風騷的人物,在共產黨治國初期,從對共產黨的幻想,支持,到後來的幻滅,以致生命變成荒謬而無自由,從其中得著某種平衡或治療的過程,所以使此書一時之間『洛陽紙貴』了起來。

而台灣或香港讀者,我猜測,僅是猜測,大部分讀者可能是從書中可以尋得當年淪陷在大陸未出來的父執輩或同儕的影子,藉以祭祀心中的遺憾。

初看此書時,因為對中國那個年代的人事,沒有概念,對章詒和的文字,也像初見面的朋友,還在找合適的握手時機和微笑的弧度,所以閱讀時有些緩慢。這也是我閱讀偏食的原因之一,適應新作家像適應新朋友一樣,有時因為嫌累就放棄了。往往也因此錯失好的作品。

《往事並不如煙》慢慢細嚼,是能讀出它的味兒的,從字裡行間讀出那些人的困卮,掙扎,迷失,與絕望下的自覺。章詒和的文字有著輕攏慢捻的魅力,輕輕緩緩地撥動人的心弦。

書中提及的幾位人物,如章伯鈞、史良、儲安平、張伯駒等人,他們在共產黨初期,因對共產主義的夢幻期待而參政,從政,或支持,而後在鬥爭過程中被利用,被整肅,被折磨的過程,有很深的感嘆。

人的生命或知識,甚至智慧,都太短暫渺小,放到整個歷史的演進中,誰能預測幾十年的變化呢?

Comments

  1. 2005.9.3

    Flower,
    曾看到一篇關於這本書的Blogticle (Ariticle of a blog ).
    或許能給你點兒共鳴.

    http://www.islife.info/archives/000378.html

    ReplyDelete
  2. 2005.9.3

    我昨天才花很多時間在晃她的部落格耶!(無意發現的...僅僅是在估狗為了找餐廳...晃到覺得不錯!)
    看大陸作家的小說,很不喜歡聽他們提到文革那段時間的運動跟革命(譬如楊絳的"我們仨"和"洗澡"...),總覺得沒必要太"傷痕",沒必要把政治迫害渲染加料。或許我是對文革只看到了表面,只輕輕碰著那些悲劇歷史...或許是不習慣看政治和殘害內容(事實上我一直無法想像年紀輕輕的學生把自己的長輩踩在腳下,太群眾懦弱了!)。也許深入了解了文革,知道是怎麼個回事,才能有資格去批評那些吧!

    ReplyDelete
  3. 2005.9.4 刪除回覆

    事實上這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文革對那一代來說,是他們的成長背景。而那一代現在正好是中壯年,在各領域都是成熟表現的時期。所以就算沒有明說,他的血液裡還是有那樣的成份。

    有時遇到五十來歲的中國朋友,都會小心翼翼地開他玩笑:當年.....您抄過誰的家啊?....

    ReplyDelete
  4. 2005.9.5

    說到文革, 有個故事卡在喉嚨裡, 不吐出來還真不舒服.
    記得在作留學生的時候, 班上有位中國來的同學, 比我們大上好多歲. 長相斯文, 談吐文雅, 成績也優. 一次 Party, 我們幾個年輕的非常好奇他是那所大學畢業的. 他慢條斯膠a跟我們說, 他畢業於類似夜校的特殊學校. 我們聽了非常納悶, 中國那有這種學校. 他解釋道, 文革時期沒書唸, 文革後, 政府便開了這種學校讓他們讀. 雖然, 他說的時候, 態似輕鬆, 但那文革的傷痕在他眼睛裡, 可是表露無遺 - 深哪! 若不是文革, 他或許早是個教授了.

    1992 年,我到北京中科院參加一個學術會議. 訝異地發現他們整個中科院只有4台 Sun Sparc workstations. 在我們學校裡, 光學生就有20台以上. 隔天為了作個好漢, 上了八達嶺. 看到那在夕陽下綿延不斷的長城, 感觸良多啊. 這大好的江山, 就讓你這毛匪給糟蹋了. 感觸良多啊!

    ReplyDelete
  5. 2005.9.5

    若不是文革,他也許也會是個在街上提個鳥籠溜的空心大老倌啊....
    你別說人家是『匪』,等等害我這兒湧進『紅衛兵』!..^^

    文革時的學生或知識份子,為了延續他們的學習,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我聽過被下放的鋼琴家,怕忘了琴藝,把木桌當琴鍵,幾年下來,木桌上都是指頭敲下的凹痕。

    ReplyDelete
  6. 2005.9.5

    人家韓少功說:文革是災難,也是一道閃電,使我看清了很多東西。中國新時期作家,都是文革孕生出來的。
    我想同他幸運可以被閃電擊中的作家不多吧....

    ReplyDelete
  7. 2005.9.6

    應該說被閃電擊中的人不一定都成了作家..^^
    好比《山歌天上來》裡面那位音樂家,終其一生,無人聞問。

    ReplyDelete
  8. 啥?港版的才是最後的貴族?不,我應該是問:最後的貴族是港版的喔?

    她這書剛出時書市一片喧嚷,阿貓阿狗都在書評書介和版本考據,看得煩死人了。

    過了一兩年我才弄了一本來看,我也忘了我哪兒買來的?反正我這本是最後的貴族就對了。我還以為我蠻挺台灣書市的(台版的好像是時報出的對吧?),沒想到搞半天買的還是港版,呵呵呵。 ^_^

    ReplyDelete
  9. 有趣了,我剛說『我們聊到最後的貴族』,其實,我忘了回覆呢,卻心裡一直以為已經回了...就說我錯漏百出嘛!真是!

    好像是台灣版先出?所以妳隔了一兩年才買,有可能是買到港版的。但港版怎會在台灣賣啊?不同出版社嗎?

    ReplyDelete
  10. 香港有個叫 Oxford 的出版社(我猜跟英國那家 Oxford 出版社沒關係,但不確定),他們在台灣有代銷社。最後的貴族(我剛剛才注意到封面上還貼了一張紅貼紙上印著『往事並不如煙 完整版』)是他們出的;我有一陣(應是 2007 年)喜歡看董橋的散文,想買他一本叫《記憶的腳註》的,也是香港 Oxford 所出(而且這一本還是仿雞皮面精裝本哩)。我猜我當時可能一起把這兩本書買下來的。

    不過我也不確定他們在台灣有代銷商這事是否真確?因為我也想不起來我是向哪裡買來的。 *_*

    ReplyDelete
  11. 這書我也買了,還沒看,版本好像也是牛津出版社。

    ReplyDelete
  12. 這算不算一書兩賣啊?...呵呵!

    『文革時羅隆基被歸於大右派,史良寫給他的情書因而成為史良被鬥爭的工具。鬥爭中史良一直被按著頭,彎著腰,但當她被問及與大右派羅隆基有何關係時,她直起腰,抬著頭說:「我愛他!」』這是我寫在另一篇文裡的。

    我是要說...羅隆基迷人啦...史良在那種時候都愛他!...^^

    ReplyDelete
  13. 看來我真的喜歡最後的貴族這本書,所以看到隨機文章、還是又點進來看。 ^_^

    我也有楊絳的我們仨,但是晚到去年下半年才看的(比最後的貴族晚了好幾年才看這本),其實並沒有很控訴文革啊!只能說小少爺<年輕的心靈>反正就是無法忍受文革的<革感>吧!跟我們這一代,在國小國中年紀就受恐怖的影集<寒流>摧殘過的比起來,小少爺那一代的確離戰苦流離遠得太多了。

    楊絳晚年這本我們仨,我覺得寫得有點無力,畢竟她當時也太老了,而且可能仨只剩了伊、也太孤寂了。覺得比齊邦媛(巨流河)老得多。這應該是同輩人分流在大陸及台灣的縮影之一......老年時的體能狀況。唉。也因此覺得幽淡的哀愁。夢境一般地、女兒就沒了、先生也沒了。唉。想到有點難過。

    ReplyDelete
  14. 楊絳的<我們仨>我到現在也沒買來看,有人說看書也要緣份,可能我跟楊絳緣份未到...^^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太陽與月亮的婚禮-日蝕/光年

少年Pi的奇幻之旅

超級月下看金鎖記/光年

後院